的行为的危险性,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归罪之嫌,按照它的判断只要有危险的意思表示都是有危险的行为,迷信犯也可纳入危险的范围,但它又说迷信犯除外,这是矛盾的 3 款规定:行为人由于对犯罪对象和手段认识错误,在性质上其犯罪行为不能实行终了的,法院免除其刑罚,或减轻其刑罚。《韩国刑法》第27 条也规定:因实行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925.html -
了解详情
往往淹没了理性的思考,道德的判断往往代替了法律的分析,惩罚的愿望往往压倒了正当程序的要求。这就容易给法官以先人之见,使法官对案情的认识和对法律的理解发生 的,故许父再上诉也没用了。(50)陈兴良教授认为:许霆的行为构成盗窃罪,从我国目前的刑法理论来分析,应该是正确的判断。关键问题是对许霆的量刑过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774.html -
了解详情
犯确定合理的地位,而且其将间接实行犯作为一个夹缝中的概念,可能会给我们一个错误的观念,犯罪人体系中包括限制正犯、间接实行犯、共犯,这种分类显然混乱, 犯罪,但却具有违法性,自然现象至今为止,从未被法律宣告为违法,而具有违法性的行为,在刑法上是具有法律效果的,例如对于不构成犯罪但被法律评价为违法的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177.html -
了解详情
文化的基础之上,因而法律所保护的法益来源于人类的文化价值判断,文化价值又来源于个别需要的判断[21]。威尔泽尔坚持目的行为论法益观,强调行为无价值 犯罪人在将来不再犯罪,而是证实人们对规范有效性的依赖是正确的,错误的是犯罪人。刑法用刑罚否定犯罪,促成人们对规范的承认和忠诚[34]。 但我们认为,传统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878.html -
了解详情
它存在如下问题:(1)难以顾及个别(案)正义;(2)对犯罪成立与否的判断显得比较僵化;(3)缺乏刑事政策的考量;(4)概念抽象化,导致解决问题缺乏具体标准,等等。而 。比如张明楷教授就认为:犯罪客体实质上是刑法上的法益,即犯罪客体的内容应当是刑法所保护的利益,而不宜表述为社会关系。[14] 在主张保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5854.html -
了解详情
的实体内容问题。基于传统的刑法理论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基础,刑事违法性是社会危害性在刑法上的表现的认识,致使我国的刑事违法性缺乏实体内容。我们赞同陈 益,是否符合法定犯罪构成。在刑法适用解释学中,刑法适用解释论者没有必要再对行为本身的社会危害性作出有无或者轻重的判断,因为立法者已经代表社会公意通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917.html -
了解详情
盗窃,同案犯中的国家工作人员不论是否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应以盗窃罪的共犯论处。对于《经济犯罪解答》所设置的判断规则,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长期以来提出了众多质疑,认为应当通过 性基础》,载《检察日报》2008年8月21日第3版;杨兴培:《再论刑法不应增设性贿赂犯罪》,载《检察日报》2008年9月4日第3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884.html -
了解详情
本身就是允许根据对社会习惯和个人习惯的认识而进行情理推断,品格证据或品格化证据是可能作为辅助证据对待证事实的判断形成倾向性影响的,通俗地讲,尽管一次做贼 推定,之所以说是一种错误,是因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在诉讼法上的定罪根据是财产来源不明是一种客观事实/现实状态。在我看来,刑法上的法律推定其实就是为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754.html -
了解详情
本身就是允许根据对社会习惯和个人习惯的认识而进行情理推断,品格证据或品格化证据是可能作为辅助证据对待证事实的判断形成倾向性影响的,通俗地讲,尽管一次做贼 推定,之所以说是一种错误,是因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在诉讼法上的定罪根据是财产来源不明是一种客观事实/现实状态。在我看来,刑法上的法律推定其实就是为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753.html -
了解详情
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整个侦查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收集证据,目的也就在于不断获取感性认识。但感性认识还仅仅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很有可能导致错误判决的。因此,上述所说的“”高度盖然性“”必须达到允许相反事实存在的程度,“”证明构成是犯罪的证明“”必须达到这种程度才是可信的判断。“”[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48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