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过失不同。前者仅指危害行为的行为人对于危害行为的客观事实要素的认识,因而对其所作的判断,是一种抽象的形式意义上的判断;而后者则指危害行为的 违法有责的体系变成了符合构成要件阻却违法事由 阻却责任事由的体系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在德日法系的违法性要件中存在着违法性的判断标准。虽然这种标准是超法规的但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697.html -
了解详情
严重、情节恶劣等情况时,法官应该认定行为人有罪。另一方面,在社会一般人没有认识或者认识不一致时,法官应该主持进行刑事和解。究其原因,一则,刑事和解有法律依据 益是立法者的判断,是规范内的利益。这是法益概念不同于历史上其他对犯罪进行实质评价的基本点。法益本身没有它独立的规范表现形式,而是刑法理论根据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464.html -
了解详情
传统刑法解释理论主要有主观解释论和客观解释论两种,其基本观点都主张刑法解释就是对刑法文本中某种客观意义的认识与发现。主观解释论认为这种客观意义是立法者的 的性质》一书中写道:如果法官与社区的观念不同,依据何种观念处理案件,格雷教授认为法官应当遵循他自己的正确与错误的观念,而卡特先生则要求法官必须遵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441.html -
了解详情
的内在意识, 它的产生完全是由于我们不认识在作出决定时反映在我们心理上的各种动机以及各种内部和外部的条件。[ 5 ]绝对意识自由论与行为决定论这两种 恰恰可以指示法官考虑具体案件中的所有重要情况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2 期待可能性体现了刑法谦抑主义的价值趋向。刑法具有所谓第二次的性质, 其他法律能够解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693.html -
了解详情
再属于无效合同或者可变更、可撤销合同。但事实上在关于合同效力的判断上,根据现行的这种类型化的规定,合同效力瑕疵的一因多果、多因多果、多因一果等问题 ,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按照学界关于重大误解的一般认识,我国法上的重大误解是包含了表意人的错误和相对人的误解两种情形的。[19]无权处分人误以为自己有处分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247.html -
了解详情
知实为兔毛。得知鉴定结果,二嫌疑人大惊失色,原来二人皆属兔,平时对与兔有关的东西极为忌讳。 如果以棉花计价,二袋棉花共39市斤总计价值不足人民币200元, 的关键是要进行判断,在行为人认识正确的情况下,刑法评价是否会发生变化。只有当错误的对象构成要件与目标对象不在一个层次上,对象的错误才能构成客观要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098.html -
了解详情
帮助作用。可以认为,在案例9中,乙并不是片面的共犯。因为甲认识到乙客观上在帮助自己的事后抢劫,乙也认识到自己在帮助甲实施事后抢劫。既然如此,将乙认定 的判断,但两个阶段都是违法性的判断。所以,可以从大的方面将实质的刑法的评价区分为违法性判断与有责性判断。换言之,犯罪论体系的支柱,是不法与责任两个范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761.html -
了解详情
, 与间接正犯一样,共同正犯也是正犯的一种形式。〔9〕(P815) 日本的木村龟二也认为,刑法上规定的共同正犯、教唆犯、从犯, 虽然说是广义的共 的法感情又集中在主犯而非正犯之上, 这样, 在我国引入日本学者都认为的扩张的正犯概念的、其实是错误的共谋共同正犯的概念, 完全没有必要。 (四) 故意的共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388.html -
了解详情
一切犯罪都有危害结果,同样是自相矛盾的。(3 )刑法规定的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的定义表明,故意和过失都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认识和态度。可见,不论是构成故意 循环性矛盾,在逻辑上表现为虚假理由错误。即以一个虚假的理由作根据,推出另一个错误结论。由于根据是虚假的,推出的结论,也必然是错误的。前述第2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605.html -
了解详情
社会关系的行为是否有明文规定。对于犯罪的直接客体及其单复性的判断,只能以现行刑法的规定为依据。诉讼欺诈行为侵犯了双重具体的社会关系,即财产所有权和国家司法机关 是法院,是法院由于受到行为人的欺骗而产生错误认识,并基于这种错误认识而处分了被害人的财产。在这里,对于处分行为、处分意识的判断,都应该以法院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34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