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0)15号司法解释,即《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2000年7月8日起施行)再次肯定了 勾结各自利用职权共同侵占、窃取本单位财物为例,依中国大陆刑法,全部犯罪人都构成贪污罪,但对国家工作人员从重处罚;假若依中国台湾刑法和日本刑法,则应分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389.html -
了解详情
,明确提出以理性人(reasonable person)的客观标准结合受害人的主观感受,来认定是否已严重到构成敌意工作环境的程度,从而大大降低了性骚扰诉讼的门槛[12][21]。 第七章的违反,只需证明受害人的工作环境充满歧视和不受欢迎的胁迫、奚落、侮辱,程度严重且范围普遍,足以影响到其正常的工作既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3924.html -
了解详情
是属于我们侵权行为客体所保护的固有利益的范畴;二是不正当的泄漏与使用是否达到构成侵犯商业秘密权的行为的程度。实际上这两个问题是相互联系的,第一个问题 是必须慎重。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未提起的请求权意味着我们的自动放弃。其实,如何认定竞合时各请求权之间的相互影响,无法就全体请求权作出一般性的回答,而只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0773.html -
了解详情
该员工;(3)性骚扰行为之目的或结果,不合理地干涉员工的工作表现,或产生胁迫、敌对或侵犯性的工作环境。[14]前两种情形即前述回报型 ,明确提出以理性人(reasonable person)的客观标准结合受害人的主观感受,来认定是否已严重到构成敌意工作环境的程度,从而大大降低了性骚扰诉讼的门槛[12]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5265.html -
了解详情
乙的司机,以揭发乙违法违纪事实为要挟,要求乙任命自己为某镇镇长,是否构成敲诈勒索罪? 国外立法对此也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将其他不法利益作为敲诈勒索 ,构成敲诈勒索罪。[7] 第二,另外设立其他罪名,例如《日本刑法典》第222条规定胁迫罪,第223条规定强要罪,前者威胁的是个人意思决定的自由,后者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1447.html -
了解详情
足额的赔偿,并取得谅解。七、关于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各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理由与被告人葛占举的辩护人的辩护意见基本一致。被告人 元表示感谢的事实。但李X召是否对赵某非礼不清楚,且对赵某得到10000元赔偿的性质应如何认定尚不清楚,目前认定伙人敲诈李X召10000元现金 ...
//www.110.com/panli/panli_268662.html -
了解详情
,不符合抢劫罪的立法精神。 其次,就盗窃、诈骗、抢夺公私财物的行为本身来说,是否构成犯罪并不以行为人实际占有数额较大的财物为绝对标准,还有情节严重的规定。 不应认定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以暴力相威胁,从而认定为抢劫罪。故盗窃、诈骗、抢夺罪的预备、中止犯不能转化为抢劫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4605.html -
了解详情
用人单位解散、被吊销营业执照或者责令关闭,导致劳动合同终止的。、用人单位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劳动者在违背其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导致 解除劳动合同动议的。这一规定在现实中缺乏操作性,如何认定协议解除的主动体却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是否以谁先提出为准呢?这给法官适用法律造成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0536.html -
了解详情
上诉人一方包括雇请的工人至少有七、八个人,这样悬殊的力量对比,被上诉人能对上诉人构成胁迫吗,况且在双方协商以后,是上诉人一方周瑛、邹梅生两人驾车带着 与一审法院查明的事实一致。 本院认为,关于2006年5月2日双方签订协议时是否受胁迫的认定问题。(1)、上诉人称其与被上诉人2006年5月2日所签协议, ...
//www.110.com/panli/panli_142588.html -
了解详情
理论进行评析,然后提出我对犯罪事实的基本看法,将重点对犯罪事实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被创造性、解释性地重构进行探讨,以使人们对司法这种实践理性活动有更深的理解 概念的逻辑特征。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或者说某一事实是否为犯罪事实,主要取决于有决定权的人是否相信它是犯罪。刑法条文提供了认定某一类行为为犯罪行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23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