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即具备哪些条件就可以适用缓刑。我国刑法规定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不致于再危害社会是我国缓刑适用的实质条件。这也是法官在审判过程中 ,对情节严重作进一步规范:缓刑人持续一段时间或两次以上无正当理由违反法院为其规定的缓刑附加义务;缓刑人持续或者两次无正当理由脱离缓刑考察机关的监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426.html -
了解详情
也是侵害债权的犯罪。我国香港刑法中的《盗窃罪条例 》第18B条规定的以欺骗手段逃避债务罪,第18C条规定的不付款而去罪和英国刑法规定的两个罪相同。 上述刑法 ,在前款所指条件下,为逃避在刑事、侵权或准侵权行为方面产生的财产性质的义务,安排或加重法人之无支付能力的,构成前款所指轻 罪。[1]该条的罪名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058.html -
了解详情
谴责的程度就 有差异。 我国台湾地区的刑法典明确规定执行上级命令和履行职责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意大利刑法典也明示如下:履行法律规范或公共权力机关合法命令规定的义务, 排除可罚性。虽然立法者没有在刑法上确立解决义务冲突的指导原则,但刑法理论对 此规定做出了法理解释:与行使合法权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724.html -
了解详情
刑事责任。 (五)刑法规定以特殊身份作为要件的主体,称为特殊主体;以特殊身份作为主体要件或者刑罚加减根据的犯罪,称为身份犯9.我国以往刑法理论著作对于二者不加 是法定的身份,其身份是由法律赋予而具备的,法律在赋予其一定身份的同时,必然加诸一定的权利与义务。如果没有身份,就必然没有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967.html -
了解详情
人权保障机能倾斜,因而废除了类推制度,并明文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这一原则的确立使我国刑法从政法刑法走向市民刑法,从片面强调维护秩序转向保障人权和保护社会并重 的实质条件予以限制,应将故意犯罪限定为实施了按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即判处死缓的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实施了刑法分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728.html -
了解详情
人权保障机能倾斜,因而废除了类推制度,并明文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这一原则的确立使我国刑法从政法刑法走向市民刑法,从片面强调维护秩序转向保障人权和保护社会并重 的实质条件予以限制,应将故意犯罪限定为实施了按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即判处死缓的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实施了刑法分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717.html -
了解详情
【出处】《当代法学》2010年第1期 【摘要】依据我国刑法规定,受贿罪的成立,要求有为他人谋取利益这一条件。本文提出,是否为他人谋取利益与受贿罪的保护 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在这种情况下,行贿人需要谋取的利益,是应当得到的,受贿者为之谋取利益应当是履行职务上的义务,其竟然收受了贿赂还不履行职务义务,这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0207.html -
了解详情
父母的利益,甚至还有《青少年保护法》中规定的中小学教师和学校的责任和义务)。⑾四由此可见,刑法学者对苏力的批评实际上大多并未打中靶子,因为前者基本上没有对两 。 1.公式1:行为+行为造成危害结果+典型罪过 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大多数作为犯罪,可归入公式1所代表的刑事责任根据类型。根据该种模式,行为必须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197.html -
了解详情
危险行为犯罪化,必然会招致扩大追究业务上过失犯罪刑事责任的范围,如是对行为人的任何违反注意义务和规章制度的行为,不管其有没有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结果,都无例外地 因怠于业务上必要之注意而形成与上述犯罪相当之危险的行为,此为刑法条文中的补遗性规定,相当于我国刑法第105条、106条所称之以其他危险方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703.html -
了解详情
自然人,还包括单位。即单位和个人一样,也可以感知案件情况,拥有认知能力。第二,单位同样拥有出庭作证的义务和能力。法律条文明文规定,单位也有出庭作证的 中要确保其规范化。 (一)单位作证的限制 要确保单位作证的规范化,首先要对单位作证资格做必要的限制。根据我国刑法第30条规定,单位包括公司、企业、事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47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