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经验与规范;(5)静态与过程。但是,中国刑法学中的犯罪构成理论恰好在这几个问题上,出现了关系混淆的缺陷,使得理论难以自足,从而必须被加以改造。 解决 机械地拆卸和任意组合,而组合所依据的规则,和一加一等于二相同,是一种对因果的、自然的法则的运用。这样的犯罪论观点,更多地是一种经验生活上的感觉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858.html -
了解详情
表现为精神损害,即严重损害了配偶身份的纯洁与贞操专一。 4、须有重婚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在考察重婚现象时,只要能判明当事男女的稳定同居关系与损害 配偶的人在固定住所有稳定同居关系但未办理结婚登记的算不算重婚的问题,对此有的人总觉得若把它纳入重婚的范畴,就似乎与刑法的既定条款表述不一致。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820.html -
了解详情
的所有人的主体地位与个人价值的当今时代观念相悖。 最后,分子系刑法中独创而与其它部门法对法律关系主体的称谓颇显不协调,与淡化主体的除行为和自然身份 社会的损害从而把相当多的不法行为滤出了罪行范畴。 4.随着形而上学机械主义的自然因果法则在法学中的破产,责任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勃兴,罪行实现了在客观危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351.html -
了解详情
虽然,我们赞同下述基本观点:即,一部法律一经厘定后,由于社会物质经济基础及其调控关系和调控环境的发展变化,法律总难免在一定体系层面及其一定时间范围内显现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屈学武(1)参见刁荣华(台)主编《现代刑法基本问题》,汉林出版社1981年版,第314页。(2)所谓“刑罚”以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75.html -
了解详情
;(4)经验与规范;(5)静态与过程。但是,中国刑法学中的犯罪构成理论恰好在这几个问题上,出现了关系混淆的缺陷,使得理论难以自足,从而必须被加以改造。 解决 机械地拆卸和任意组合,而组合所依据的规则,和一加一等于二相同,是一种对因果的、自然的法则的运用。这样的犯罪论观点,更多地是一种经验生活上的感觉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82.html -
了解详情
的财物就比抢劫一般人的财物要从重处罚。 三、犯罪对象与相关范畴的关系 刑法理论体系一个有机联系的相互协调的统一体,内部各相关概念之间必定存在一些联系 必须有所依附才能表现自己,没有具体的对象,社会关系无从产生,当然就谈不上犯罪客体问题,而离开了社会关系,对象也就失去了社会性质而只是一个自然存在物,根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85.html -
了解详情
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虽然侵犯商业秘密案件中的重大损失的表现形式不一,但基于1997年《刑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关系以及罪刑法 。对达到刑事追诉标准的严重行政违法行为启动刑事司法程序,并不是为了实现单纯的刑事因果报应目的,而是在于对单靠一己之力已难以有效规制行政违法行为的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2528.html -
了解详情
识别。在另一些情况下,行为人是否具备非法占有目的,与行为的危害后果不具有对应关系。例如,资金掮客现象,行为人融通资金的主观内容是赚取佣金,而不是非法占有资金 刑法谦抑理念,但却是本土现实所必须,并被现实立法所采纳。另外,刑法规范设计的技术性问题远比利益的博弈更为重要,除了增加罪名、提高刑度、严密刑网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5757.html -
了解详情
社会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注意个人与整体、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与互动关系,然后方可对现行规范进行评判。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之急速转型,社会 ,对其予以从宽处罚不至于从情感上采取抵制态度。 死刑存废与限缩问题是近年来我国刑法学界探讨的热点和难点。尽管均有各自的充分的理由,但无论是死刑保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5738.html -
了解详情
重刑,甚至于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因而同样存在有悖等价性要求的问题。 当既存刑法中出现不等价的罪刑关系,无论其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不等价,等价性都必然 了社会公正观念,报应的本质就是公正,如果刑罚的公正性应该得到尊重,立足于因果报应的罪刑关系来考察刑罚之所以应该存在的根据,便合理而正当(邱兴隆:《刑罚理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19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