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构成虚假陈述。到19世纪初,判例中出现了不需要说也不需要写出、仅通过行为而实施虚假陈述的案例。20世纪中期,法院认为虚假陈述可以通过暗示的方式 意思,未必就要否定同时具有不法领得意思。[70] 从日本最近判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主观方面的发展趋势是,不法领得的边界不断突破传统的边界,刑事可罚性的范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953.html -
了解详情
的行为,本罪主体是特殊主体,主观方面是故意,而且一般都认为是直接故意。⑴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贿赂犯罪是一个高发的犯罪,司法实务中经常接触。我国修订 占有公共财物。通过以上分析,显然案例D中,检察机关的定性是错误的。之所以错误,是因为检察机关混淆了贪污罪与受贿罪在客观方面的表现。被告人明庭国所获得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420.html -
了解详情
日常行为表现和行为人犯罪后的认罪悔罪态度等主客观方面的事实。[13]限制减刑适用标准在界定时应全面考虑特定案件中体现行为的客观危害性后果、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 依法对其限制减刑。樊纪清抢劫案、⑸刘炳贵故意杀人案,⑹甚至是最高院的指导案例均以从重处罚情节为理由适用限制减刑。根据上文分析,限制减刑是对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38320.html -
了解详情
容易被边缘化,也容易产生边缘化的案例,此时应该以共同犯罪的构成理论为指导基础,只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达到正确理解刑法条文背后的意义所在,通过对具体条文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一概念包含了共同犯罪对人数上的规定和对主观方面的限制。首先,共同犯罪要求“二人以上”这里包括人数,明确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32568.html -
了解详情
在传统的四要件论体系之下,故意属于犯罪主观要件的内容,毫无争论的余地。随着德国式阶层论体系的引入,故意究竟是单纯的罪责要素还是构成要件要素,便成为争论的 刑法学之后,因还跟刑法客观主义与刑法主观主义等范畴纠缠在一起,其在指涉方面的混乱进一步加剧。张明楷教授明确将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之争等同于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6664.html -
了解详情
2011年第5期,第138158页;刘宪权、周舟:《危险驾驶罪主观方面的刑法分析》,《东方法学》2013年第1期,第2836页;谢望原 45)在2009年9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的意见》及其附带公布的两起指导案例中,这一点尤为明显。 (46)参见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7444.html -
了解详情
度在司法实践中反呈逆势上扬之态。近年来因这两个罪名而被适用死刑的案例可谓比比皆是。我们认为,这与当下食品、医药领域问题频发,社会各界对危害食品 也可能是过失。[13] 事实上,关于这两种制售伪劣商品犯罪主观方面分歧的焦点就在于能否厘清行为人对于基本犯与加重犯的罪过。行为人对于生产、销售行为所持的主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64603.html -
了解详情
要件的问题。在劝人到外地旅行希望其被杀死的案例、伤人后救护车送医过程中交通肇事死亡案例,都是死亡结果的发生是行为人所意欲或至少是行为人所容认的 在于主观要素。所以,在判断是否制造了不被容许的危险这个问题时,一个行为人在行为前主观方面的认识虽然是具有决定性的,但是这一行为人仍必须拥有个别行为人的特殊认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2848.html -
了解详情
要件的问题。在劝人到外地旅行希望其被杀死的案例、伤人后救护车送医过程中交通肇事死亡案例,都是死亡结果的发生是行为人所意欲或至少是行为人所容认的 在于主观要素。所以,在判断是否制造了不被容许的危险这个问题时,一个行为人在行为前主观方面的认识虽然是具有决定性的,但是这一行为人仍必须拥有个别行为人的特殊认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2828.html -
了解详情
。三是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四是犯罪主观方面,是指行为人对实施的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在此,笔者先以犯罪 分之二。 此后,重庆、湖北、广东等地相继出现醉驾免刑的案例,法院量刑的理由都来自刑法总则中规定的犯罪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大同小异:醉酒程度较低,未造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616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