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但应从严认定,且一般不许追复。 【关键词】拟制自认;民事自认;法理基础;效力;追复 【写作年份】2007年 【正文】 拟制 ,2003:330. [2]毕玉谦.论民事诉讼中的经验法则[J].中国法学,2000,99(6):111-118. [3]骆永家.民事举证责任论[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557.html -
了解详情
认,但应从严认定,且一般不许追复。 【关键词】拟制自认;民事自认;法理基础;效力;追复 【写作年份】2007年 【正文】 拟制 ,2003:330. [2]毕玉谦.论民事诉讼中的经验法则[J].中国法学,2000,99(6):111-118. [3]骆永家.民事举证责任论[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555.html -
了解详情
赔偿。这种绝对地将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分开的做法,无疑是以强调两者各自的特殊性为出发点的。如美国证据法对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要求就有很大不同 领域的侵权行为,是否属于严格过错责任或无过错责任,是否涉及举证责任的倒置等情形。 4、明确附带民事诉讼的时效。附带民事诉讼时效是依照刑法计算,还是应当依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1442.html -
了解详情
以审判方式改革为核心的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当事人举证责任、发挥庭审功能、强化合议庭职责、强调公开审判等一系列改革内容的落实,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性和效益性逐步 的私权争执,所以,西方国家历来重视诉讼程序,强调私法自治原则,当事人主义是其民事诉讼的基本模式。评价诉讼模式的优劣,首先就要看其是否能保障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8685.html -
了解详情
,而非取决于其何时提出这一结论。然而事实上民事诉讼的证明要求比刑事诉讼证明要求要低的多,否则我们甚至难以理解民事案件的调解结案,它本身就有折衷和稀泥的色彩,不 也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举证时限制度[3]、限期举证制度[4]、或证明责任时效[5]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作了定义,并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3009.html -
了解详情
行使,不利于司法公正与社会正义,从而主张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否定论或有限论[3]。笔者认为,对于检察机关是否有必要对民事审判进行检察监督这一问题不应就某一方面 几年来检察机关在这方面的工作一直未间断过。实践证明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赋予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的职责是必要的。 但是,检察机关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203.html -
了解详情
的成立,且法官运用经验法则推定出待证事实也能达到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时,推定的运用显然比适用证明责任做出判决更具科学性。尤其是,在负有 出版社,2000.p84[5][德]汉斯.普维庭.现代证明责任问题[M].吴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p87[6]张悦.论事实推定[A].何家弘.证据学论坛(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5068.html -
了解详情
时限制度,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法律规定和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证明其主张的相应证据,逾期不举证则承担证据失效法律后果的一项民事诉讼期间制度。这个定义揭示 学论坛》第二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5、孙丹兵著:《论我国诉讼证明标准的革新》,《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6、王利民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4016.html -
了解详情
更是详细地规定了当事人向对方和诉讼外第三人收集证据的五种方式。再如,在对违反证据开示义务的制裁方面,英美两国都做了 前进。 注释: [1]刘荣军. 美国民事诉讼的证据开示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M] . 江平.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发展[M] . 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90. [2]汤维建. 论美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527.html -
了解详情
赔偿。这种绝对地将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分开的做法,无疑是以强调两者各自的特殊性为出发点的。如美国证据法对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要求就有很大不同 领域的侵权行为,是否属于严格过错责任或无过错责任,是否涉及举证责任的倒置等情形。 4、明确附带民事诉讼的时效。附带民事诉讼时效是依照刑法计算,还是应当依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5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