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违法性阶层的判断更多只是一种消极的阻却事由判断(如案件中是否存在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一类的情况),而如何准确地进行不法归责,则完全依赖于通过构成要件 脖行为可能会发生死亡结果之合理要求,故其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⒄ 对上述案例若采用域外犯罪论的理论分析,则在归因层面的判断一目了然,没有王某的掐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75.html -
了解详情
此外,在刑事立法和理论体系上均把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当作犯罪构成论的反面问题。因此把这种错误与犯罪构成事实认识错误分别把握,在 刑法理论历来主张统一地把握法定构成事实及其危害性。西方刑法理论虽然把法定构成事实与违法性(其实质是社会危害性问题)分别把握,但认为构成要件有推定违法的功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188.html -
了解详情
作用。总体来说,这个时期在司法实践上,并未出现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典型案例,因此理论上也难于获得付诸实践的机会,这似乎也意味着,下一个研究阶段 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诉讼的权利 .有学者提出“贞操权利人当贞操受到侵害时,享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反抗权。” 还有学者指出,对致人性功能或生殖功能丧失、严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098.html -
了解详情
非财产责任、按份责任和连带责任等民事责任分类的理论,免责事由中的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都无法适用于违约责任。民事责任的一般原理之牵强可见一斑。[14] 鉴于《 水平总体偏低是重要的原因,这与法学教育的缺失和民法教学中解释学的训练欠缺又有直接的关系。 [49]谢亘:《案例研究反思》,《政法论坛》2008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884.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学理论上通常称之为假想犯罪或幻觉犯,属于法律上的积极错误。例如实施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造成一定的危害但没有超过必要限度,行为人误认为构成犯罪;又如治安案件 符合事实真相,犯罪对象的认识错误必然导致犯罪客体的认识错误。在上面所举的案例中,行为人对于自己的犯罪行为作用或指向的对象存在不正确的认识,将他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103.html -
了解详情
共同犯罪的构成就能解决共同犯罪所有罪与罚的问题,社会的复杂性使得共同犯罪的构成理论容易被边缘化,也容易产生边缘化的案例,此时应该以共同犯罪的构成理论为 或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或未成年人;二是利用了他人的合法行为,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及合法的职务行为实施犯罪;三是利用他人无过错行为;四是利用他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32568.html -
了解详情
内容的理解,在认识范围上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因此正当化事由不仅是指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还应当包括依照法律的行为、执行命令的行为、正当业务行为、经权利人 司法活动中,面对实践中的问题,司法解释(包括各种会议纪要和批复)和指导案例有时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寻求一种科学的犯罪认定思路,才能从根本上解疑释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8825.html -
了解详情
责或者减轻处罚的刑法规范,即有利于被告人的规范。授权性规范最重要的就是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免责的规范就是一些免除刑责的规范。因为这种规范有利于被告人, 所谓教唆、帮助自杀以及自杀都不是犯罪。但在实践中个别司法机关处理这样的案例还是有定罪的情况。 目前在我们国家有唯一的一个例外,就是在少数民族区域教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0279.html -
了解详情
其违法性,并指出违法阻却事由的6种常见类型: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自助行为、无因管理、权利行使与被害人允诺。[9]一般而言,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理论判断一个 侵权的规定大多由零散的规则构成,而判定是否构成间接侵权则需要借助这些从不同案例中引申出来的具体规则,如从1984年索尼案[14]的判决中形成的实质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349.html -
了解详情
包括故意、过失、不作为犯、法律不知与减刑、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依法令之行为、正当行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对于法律中的这些规定,学界 没有发生人员死亡未遂之事实,因此无法认定被告人的行为构成杀人未遂罪。[39]从此案例可以看出,对于推定的应用,中国台湾地区最高法院要求必须以基础事实得到证明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254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