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例如以杀意杀害人是规范的内容,目的犯中的目的、取得罪中不法取得的意思、正当防卫中防卫的意思等主观的违法要素,故意、过失等,都成为与外部的行为 描述的某一犯罪在形式上的相似之处,而且要解决行为的社会危害性问题。评价行为危害性的标准应该是法律要件在行为中的表现程度。分析案件的事实情节并将它们与刑法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8842.html -
了解详情
较小的辩护理由,往往也可以使被告人得到从宽处罚。 具体事宜如下:1、防卫过当、紧急避险过当;我国《刑法》第20条第二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 ;如故意杀人罪,要注意严格区分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的界限。在直接故意杀人与间接故意杀人案件中,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程度是不同的,在处刑上也应有所区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7438.html -
了解详情
有效排除的恶疾,也显示出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在死刑案件中的无能为力。{7} 二是对可能被判处死刑者的法律帮助难以落实。首先,《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对于可能判处死刑 涉及死刑的罪名,对于哪些情形下可以判处死刑也缺乏具体的规定。如刑法第234条第2款对故意伤害罪的规定,只笼统地说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7256.html -
了解详情
侵权的连带责任 依普通侵权法原理,共同过错侵权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共同侵权行为人对受害人损失承担连带责任。因此,当公务组织/人员 权向其他连带责任人追偿。 [29]参见郑春燕:赔还是不赔行政不作为赔偿案件中的哈姆雷特式问题,《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0]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0470.html -
了解详情
职业,无法拒绝驾御该马车,致肇车祸,事非得已,遂宣告被告不负过失伤害责任。这一判决公布之后,引起德国刑法学界广泛关注。经过德国学者Mayer,Frank, 和过失犯分别考察,因而多否定期待可能性在故意犯中的适用问题。 笔者认为,根据前述分析,我国刑法理论中的期待可能性是刑事责任能力要素,在犯罪构成体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889.html -
了解详情
社会,实际上也就是由立法者和法官在认这定法律所要惩罚的犯罪,保护高尚公民时所作的选择(《社会防卫思想》,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12页)。在 个案思维是指在立法中不是以一般公正为设置刑罚的标准,而是考虑个别案件的个别公正。例如,在盗窃罪死刑存废上,故宫盗宝案影响很大,在故意伤害罪死刑存废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5412.html -
了解详情
问题,之所以不追诉或免除处罚,是因为行为人真诚认罪、积极赔偿的行为也反映了其人身危险性较低。在轻微刑事案件中,从犯罪行为来看,犯罪性质本身就已轻微,而行为人 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修改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4297.html -
了解详情
问题,之所以不追诉或免除处罚,是因为行为人真诚认罪、积极赔偿的行为也反映了其人身危险性较低。在轻微刑事案件中,从犯罪行为来看,犯罪性质本身就已轻微,而行为人 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修改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4284.html -
了解详情
不能够说缆绳的主人不应该得到补偿。而且在这个案件中,被告所面临的生命和财产的威胁,并不是来自原告,因而不发生防卫的问题。也不是由于神力行为完全超出了人的控制 了一个无能力的人,因此属于第二种例外。在那个案件中,主审大法官曾做出过著名的附带评论:受伤害的第三人完全是无辜的,但雇佣人却有选择的权力,因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049.html -
了解详情
一门文字科学,但对法律文字进行探究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事实中的纷争,是为了对具体案件作出决定。对法律规范的解释产生于这些规范(通过归纳)适用于特定案例的过程中 )罪。人民法院于2006年2月1日将新犯的故意伤害罪与死缓实行并罚,决定执行死缓。于是,该死缓的缓期执行期间理当从新判决确定之日(2006年2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04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