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1)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2)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 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等八种情形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可以作为参考:1、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故事实无争议,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达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3200.html -
了解详情
下毒的饭时因恐被人发觉而不敢加以制止,致使二人死亡,因而被法院认定为不作为连续杀人罪,与毒杀其夫的杀人罪并罚的判例{7}。5.限定犯罪行为 结果,分为过失致人死亡与故意致人死亡。根据上文先行犯罪行为处置的理论分析,交通肇事逃逸致被害人死亡,分别三个核心事实的不同情况,基本的处置结论是:交通肇事并未构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0183.html -
了解详情
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的规定,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第二,被告人倪庆国是在确信被害人严学桂巳死亡而无必要送医院救治的 酌定情节。因此,灌南县人民法院没有认定被告人倪庆国构成故意杀人罪,而是认定被告人悦庆国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且具有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加重情节,是完全正确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9350.html -
了解详情
十分恶劣、清节非常严重的违法行为,为此当事人要承担对自己不利的严重后果。 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 1.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主观方面: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 来看,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最直接的便是对行为的客观方面予以认定。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是最高院的《解释》中规定了在五种情形的基础上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4509.html -
了解详情
的难度;另外若遇驾车逃逸后现场无人保护,往往很多证据也会被过往车辆破坏,使得案件的认定进一步复杂化。二、发生交通肇事逃逸的原因近年来,从剖析一 把一些在服务区、收费站、沿线修理厂、洗车场、加油站等行业部门里的人员发展为交通安全信息员,使侦查少走弯路。另外高速公路交警部门还要建立不同车型、车灯外罩、挡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7561.html -
了解详情
7月份回来与受害人罗某的亲属达成赔偿协议,后经交警认定韦某负事故的主要责任。 [分歧] 对韦某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韦某 追究这个内容并不是刑法立法者将其规定为加重处理的立法本意。 本案中,韦某在肇事后的特定时空条件下,履行了在当时报警并积极抢救伤员的法定义务,并在医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94883.html -
了解详情
的重要证据,法院主要依据事故认定书判断双方的责任大小。在无法认定过错责任的情况下,法律对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作出了否定性评价,既一般情况下推定由逃逸者 逃逸者无论有无过错仍应承担事故责任,仅仅承担责任的比例可以适当减轻而已。如果逃逸者如果无法提供对方过错的证据,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 三、行政处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1885.html -
了解详情
名义,将伤者弃之他处,导致伤者死亡或者因为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死亡,对肇事行为人应按照故意杀人罪(既遂或未遂)论处。因为这种情形下,无论被害人是否发生 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前一行为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罪是显而易见的;后一行为应认定为行为人对其行为的严重后果持间接故意心理状态。如果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447.html -
了解详情
要求肇事者对于其中所有的细节都有着具体的明知,只要坚持主客观统一的原则,对于肇事存在盖然性、可能性的明知,就符合要求。(二)逃避抢救义务以及其后逃避责任 有关部门报案,等待接受处理的。(四)根据规定,具有下列情形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认定为刑事案件并移交刑侦部门立案处理:行为人为逃避法律追究,故意致被害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27999.html -
了解详情
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强行离开现场的。二、哪些情况不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1、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故事实无争议,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达成协议,并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后,一方反悔并报案的;2、交通事故当事人为及时抢救事故伤者,标明车辆和伤者位置后驾车驶离现场并及时报案的;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2714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