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犯罪前起初直接参与制定抢劫杀人计划,但后来只是为行为人提供武器并呆在犯罪现场附近,以便给行为人打气的情况下,并不构成共同正犯,只是帮助犯。[82]可是,在共谋共同正犯理论看来,这种情况应该毫无疑义地成立共谋共同正犯。其实,无论是否有共谋,参与构成要件以外的行为是否成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6622.html -
了解详情
限行为的罪过是否包括过失,理论界存有争议。否定论者认为,我国刑法中的共同犯罪仅限于共同故意犯罪,因此实行犯过失实施的行为不可能构成共同犯罪,而实行 应当由这个成员单独负责,组织犯对此不负责任”[20].对此本文不敢苟同,因为作为犯罪集团,其组织机构比较稳定而且组织者对集团中各成员的性格、行为特征都比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31577.html -
了解详情
利用有特定身份者身份上的有利条件来实施要求是有特定身份的犯罪,是否构成身份犯的共同犯罪,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多数学者认为,无特定身份者是能够与 的,以保险诈骗的共犯论处。可见,保险诈骗罪的主体只有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才能构成,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和财产评估人不符合保险诈骗罪主体的身份要求。然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4551.html -
了解详情
的结构。[8](p148149)存在论结构因此直至今日仍然是刑法教义学不可放弃的基础。 共同犯罪本身自然也是一种存在论上的构造,其物本逻辑在于,直接侵害了 ,各参与者只能对自己的不法和罪责承担责任,换言之,在检验各参与者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之时,各参与者的不法和罪责均独立于其他参与者的不法和罪责。[15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1764.html -
了解详情
属于过失共同正犯,只是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不按照共同犯罪处理。但是,要认定行为人构成犯罪必然是借用了过失共同正犯一部实行全部责任的原理先行判断,在判定成立犯罪 。也即在决定各行为人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之前,应当首先探讨过失共同犯罪的成立问题,以此确定结果是否要被归责于各行为人的行为。而如果认为《刑法》明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6232.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对象都很宽泛。但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是,共同犯罪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指使同案犯作虚假供述的,是否构成妨害作证罪?笔者发现,司法实务中已有 减轻处罚。按照该规定,对于坦白行为,可以从轻甚至减轻处罚,那么,对于不坦白是否需要从重处罚?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确一度作为办案政策影响着我国的司法实践。如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5072.html -
了解详情
问题是将违法事实归宿于哪些参与人的行为。就具体案件而言,认定二人以上的行为是否成立共同犯罪,只是解决二人以上的客观归责问题,并不解决二人以上的主观责任问题, 人民法院并未将被告人陆晓华认定为间接正犯,而是认定其与谢某某构成共同犯罪,由于陆晓华在共同犯罪中仅提供帮助行为,所起的作用小,法院将其认定为从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3456.html -
了解详情
之共同犯罪的,无身份者阻却身份犯的故意而仅在一般犯罪的范围内与有身份者构成共同犯罪,⑷因为如果否定行为人需要对身份的认识,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得出这种 应当属于法律错误,因而不能阻却其故意而应当成立贪污罪的共同犯罪。 此外,笔者还认为,对这种类似于是否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等身份状况的法律错误不应当允许例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7570.html -
了解详情
实害结果的承担主体及担责依据,是不完善不科学的。规范障碍说主张根据被利用人是否构成规范障碍判断利用者的正犯性,论证不够充分。这一观点将间接正犯限定于被利用者 、乙与丙结怨商议杀死丙,于是两人分别持枪朝丙射击,致其死亡,两人构成共同犯罪;如果甲乙事前未经商量,为杀害甲而对其开枪,出于巧合,两人于同一时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6555.html -
了解详情
处罚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被教唆者实施了预备行为时,教唆者和被教唆者可能构成共同犯罪预备,适用第22条预备犯可以从轻、减刑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后者的处罚反而轻 加功于不可罚事后行为的可罚性 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不可罚的事后行为,是否成立共同犯罪?视不处罚正犯的根据何在,分情形处理。如果说不处罚正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188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