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政府推进现代化的模式没有理论与思想地准备以及动员,更没有长期地发酵过程。它的发生自然而然,即我们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比别人落后,需要新政。法律只是新政副产品 ,而对之恶之性质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就是不去思考!并且以之作为评价中国普通公民、制度的唯一标准! 前面已经提及,苏力在论证本土资源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953.html -
了解详情
着一种我所谓的西方“现代化范式”的支配,而这种“范式”不仅间接地为中国法制/法律发展提供了一幅“西方法律理想图景”,而且还致使中国法学论者意识不到他们所提供的 的运用,罗尔斯更重视的都是单个主体(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家、自由民主社会的公民和自由民主社会的代表)所进行的“虚拟”的对话,而不是实际的人们之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154.html -
了解详情
新闻业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应当承认,中国法制的进步和国民法律意识的提高离不开新闻舆论的引导和支持,而要建立和形成一个真正公正 (Jack Weinstein):《美国法官的工作》,载宋冰编《程序、正义与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0页。 [17] 左卫民 周长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302.html -
了解详情
应当看到,民法典的制订和颁行也是文明昌明和文化发展的体现,更是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具体表现。我国的祖先曾在历史上创造了包括中华法系在内的灿烂的中华文化, 自上而下的共识。国人的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也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就民法而言,人们已不再简单地将其等于婚姻法或者将民法的职能仅仅局限在保护公民的权利方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240.html -
了解详情
种防御型现代化,中心思想是一个“保”字-保种、保教、保国、保民。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导着中国现代化过程的现代化意识形式,民族矛盾和民族自尊心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主要 法学》1999年第4期,第79页。(12)刘旺洪:《依法治国与公民法律观念》,《法学家》1998年第5期,第10页。(13)肖厚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104.html -
了解详情
要考虑我国的经济条件,也要考虑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特别是利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意识。个人认为,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条件下,刑事政策在有关刑事程序的问题 台湾大地印刷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111页。[21]参见肖建国著:《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犯罪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4页。[22]参见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374.html -
了解详情
,重者它能使大厦倾覆,更失江山社稷 !随着高科技的运用和人民法律意识的逐步提高,职务犯罪的特点也就呈现出“犯罪主体特殊性”“犯罪手段隐蔽性”“追求 、道德教育、文化、纪律和法制等各个领域的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针之一。邓小平同志说:“要教育全党民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22.html -
了解详情
作用,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 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一)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406.html -
了解详情
的法律逻辑变成简单通俗的语言,从而进行真正的普法宣传和公民法律教育。由此,在人民大众—媒体—法学家公共知识分子—法院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纽带。司法改革不仅获得了 悖论不过是体现了这两种不同的宪法之间的内在张力。毕竟所谓改革的现代化话语本身也是宪法的政治原则的一部分,难道建立一个“富强、民主和文明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146.html -
了解详情
国家转型中面临的迫切问题首先是现代化推动的社会治理问题,比如国家政权建设、农村的土地改革、婚嫁家庭问题等等。由于没有强大的法律传统,也没有成熟的法治构成 分流,使实际流向法院的案件少。 法院和法学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必须更清楚地意识到,通过提高诉讼成本,把大量案件转移到行政部门解决,不仅有利于公正,而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6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