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上,韦伯提倡一种解释性社会学,力图解释社会行动背后的动机;涂尔干则主张根据因果关系和功能分析对社会事实进行结构层次的讨论。其次,在分析社会的基本结构和过程 ,在宏观上被法官自身的好恶情感、文化认知传统所左右;在微观上受到刑法文化、颜面问题所困扰,法官的定罪量刑过程其实不全是客观的司法过程,很大程度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6846.html -
了解详情
和理由而设定,并且中国现阶段的犯罪论一定是服从于现行刑法典以解决中国当下的刑法问题,于是我们有理由可以断言:在中国刑法典对犯罪的规制方式未能有大的 一种不被允许的危险,以法律评价为导向的规则性工作(Regelwerk)取代传统因果关系之自然科学范畴,并将罪责范畴与预防必要性相结合,完善了责任层面的说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3542.html -
了解详情
和理由而设定,并且中国现阶段的犯罪论一定是服从于现行刑法典以解决中国当下的刑法问题,于是我们有理由可以断言:在中国刑法典对犯罪的规制方式未能有大的 一种不被允许的危险,以法律评价为导向的规则性工作(Regelwerk)取代传统因果关系之自然科学范畴,并将罪责范畴与预防必要性相结合,完善了责任层面的说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2651.html -
了解详情
追究行为人的责任。这就是所谓全面无效说。这种观点主要是强调错误与同意之间的因果关系,认为若无错误则被害人就不会同意,那么这个同意就是无效的。全面 出版社2005年版,第283页以下。 [22]关于各种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及其带来的刑法问题,参见刘维新:《医事刑事法初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8313.html -
了解详情
的是心理责任论。心理责任论认为,不应在行为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仅仅存在因果关系这种客观联系时就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只有在行为人与危害结果之间进而存在主观 文明社会解消冲突的最基本方式。 二、责任与预防的关系 责任与预防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都使中外刑法学者感到很是纠结。 报应刑论者认为,因为犯了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5726.html -
了解详情
的是心理责任论。心理责任论认为,不应在行为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仅仅存在因果关系这种客观联系时就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只有在行为人与危害结果之间进而存在主观 文明社会解消冲突的最基本方式。 二、责任与预防的关系 责任与预防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都使中外刑法学者感到很是纠结。 报应刑论者认为,因为犯了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5457.html -
了解详情
侵害作为隐私权保护的前提条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 侵权的成立要符合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即同时满足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主观过错四个要件。 第一,违法行为,即流氓软件的违法性。为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3958.html -
了解详情
而引起的外界变化构成的。社会行为论认为,刑法上的行为是指具有社会意义的有意识的身体动静和在现实社会中的因果关系,因此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举动,只有 举动组合而成的,不能把一个行为等同于身体的一个动静。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何认定特定行为是一个行为还是数个行为?在一个行为过程中是否存在着伴随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215.html -
了解详情
所谓确定性,是指法律规定了一定的行为方式及其法律后果之间稳定的因果关系,而模式化、固定化了的因果关系可以使人们在行为之前即可预见到法律对自己行为的态度, 但是,刑法规范的局限性又向我们展示了另一个问题,刑法规范究竟能明确到什么程度?这涉及意志与规律的关系问题。立法者不能凭主观意志订立法律条款,必须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597.html -
了解详情
英国刑法中,严格责任与绝对责任区别明显。 二、严格责任纳入我国刑法有无必要 对于严格责任问题,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大陆法系一般是 并不及时报告的先前行为紧密联系的,二者虽然不能说是必然性因果关系,但它们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可能性因果联系,因为枪支是一种高危险性的物品,而我国又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13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