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犯罪家庭[33]的概念,[34]认为这部分人具有先期的犯罪心理结构和犯罪行为模式,也就是说,他们是天生犯罪人,故应被列入社会危险群体的一部分。[35]应当说, 制度的现状及危害性对网友进行了调查,其中的结论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为前科株连效应的反思和完善提供借鉴性经验。例如,关于考生因父母违法犯罪而受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949.html -
了解详情
恶性是犯罪人主观上所具有的某种属性,这种属性是建立在犯罪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之上的。犯罪心理即罪过形式是判断主观恶性的关键性的因素。根据我国刑法理论,犯罪人的 不敢违法犯罪的人必然逐步减少,由此决定社会的法律制度将会由强制性规范为主发展为以激励性规范为主。当然,我们不能绝对地否认刑罚具有一定的一般预防功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373.html -
了解详情
事实。它们表征着人身危险性,但绝非人身危险性自身。因为,我国刑法中关于犯罪构成要件的描述,都是从行为特征而不是人身危险性方面去规定的。 但笔者又认为,否定说中 多数量的财产刑,以实现个别预防的效果。二是当人身危险性较小、容易改造时,应当判处较短期的刑罚。如自首犯、中止犯、激情犯、偶犯的人身危险性相对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1628.html -
了解详情
的公正是相对于实质公正而言。而刑罚的公正,就其本质而言,应是对犯罪的报应与预防的统一。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时至今日,在世界上多数国家已经全面废弃死刑 阻却责任事由。对此,本文还有下述几项待释点: 第一,从心理层面看,期待可能性的典型特征是:在意识因素上,行为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特定的危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343.html -
了解详情
。撇开阻却违法的正当防卫、正常行刑等因素不谈,就如本案这样的以“投毒”的方式来杀人者,就不好说是“暴力”犯罪。[11] 而联合国人权事务委员会关于“最严重的 阻却责任事由。对此,本文还有下述几项待释点: 第一,从心理层面看,期待可能性的典型特征是:在意识因素上,行为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特定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369.html -
了解详情
在监狱、看守所与违法犯罪的亚文化群体中,普遍流行着这样一句颇有哲理的口头禅:能偷不抢,能骗不偷。这实际上是犯罪者恐惧死刑的心理的真实写照。 年第4 期。 211979 年刑法中故意伤害罪本无死刑之刑罚,但是1983 年《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中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可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212.html -
了解详情
不是犯罪;另一方面这种定义使法律学者只在外部形式上研究犯罪的各种特征,却不从心理实验的科学角度考虑犯罪的起源问题。[10]在社会现实中,随着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商业 和探讨,也可将刑法学中的刑罚视为犯罪特殊预防的具体举措,但从刑事立法的过程来看,立法者首先认识到违法行为需要被科处刑罚,该行为才成为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61231.html -
了解详情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于建嵘教授,他根据群体性事件的目的、特征和行动指向,将我国近十年来的群体性事件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维权行为、 包括刑事责任。这在客观上滋长了一些人法不责众的心理,阻碍了对群体性暴力事件所涉犯罪的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目的的实现。 (三)刑事和解:争取群体性暴力事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873.html -
了解详情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于建嵘教授,他根据群体性事件的目的、特征和行动指向,将我国近十年来的群体性事件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维权行为、 包括刑事责任。这在客观上滋长了一些人法不责众的心理,阻碍了对群体性暴力事件所涉犯罪的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目的的实现。 (三)刑事和解:争取群体性暴力事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828.html -
了解详情
。而且也有事实证明,工读学校是促进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转化为社会需要人才的重要阵地,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防线。⑵ (二)未成年人罪错处分的 ,不得不小心谨慎。社会应该承认并看到偏差行为的基本内在因素,看到未成年人的可塑性,以及心理特征和罪错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因对象而施处分,更好地教育、引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67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