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犯,加功者为共犯;以加功者与被加功者行为所产生的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为核心,如果知情一方与危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则有可能为未遂犯罪 其罪呢?笔者认为,既然我们已经认定出片面共犯作为共同犯罪的一种特殊形态存在,我们何不以共同犯罪为基础立法,也就是以刑法第25条为基础立法,增设《刑法》25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38354.html -
了解详情
通说的观点,对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考察,最根本的就是要审查实行行为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否合乎规律地引起危害结果的发生。一方面,作为原因的实行行为, 行为人对被害人死亡的结果缺乏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基础,绑架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也就不存在因果关系的相当性。只有绑架行为人实施的故意、过失行为导致被绑架人死亡的,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6044.html -
了解详情
。因为在背后操纵犯罪活动的犯罪集团头目并没有亲自实施实行行为,如果不作为正犯,可能轻纵犯罪也不符合人们的法感情。其三,形式的客观说无法解释间接正犯现象 的条件都是原因,同时所有的条件又都是等价的,因此,单纯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无法区分正犯与共犯而要求助于行为人的主观面。 主观说由于考察行为人主观内容的不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8462.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之间的罪责关系乃至因果关系是否需要仔细考察已经无足轻重。推而广之,对刑法主观罪过的考察同样也不再重要,风险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对罪过的考察也不具有确定性。 二 一个规范的或者说拟制的范畴,也是具有客观经验和科学法则作为支撑的。拟制理论将抽象危险犯理解为基于风险防范而法律拟制的结果,尽管拟制的主体并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1501.html -
了解详情
只要行为人的行为本身客观上足以防止既遂结果的发生,就不应要求该行为与结果的未发生之间存在因果关系,[28]也没有必要要求行为人必须独立实施中止行为,更 的行为,不仅可减少中止犯的违法性,也影响到行为人是否值得褒奖,因而若非中止意思支配之下的行为,即便客观上因行为人的不作为或者作为而未能发生结果,该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8665.html -
了解详情
的共犯,所以其处罚根据应当在与犯罪结果之间的物理性、心理性的因果关系中寻找。因此,从共犯处罚的具体妥当性的观点出发,通过共谋者(非实行者)与实行分担 额外的积极的行为贡献,进而在总体上达到对情事的强烈的控制,此两者单独的可以认定为教唆和不作为的参与,但是累积在一起则可以被更合理的以共同正犯加以处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3818.html -
了解详情
;避免必要共犯的已有评价。由此,如果刑法分则未予入罪的相对方B,实施单纯的并非作为实行行为的相对行为,则B不能与分则予以入罪的相对方A构成总则 为共同说的框架下,实行行为不再具有定格的意义,该说是以因果关系条件说为基础的主观主义共犯论。正犯与共犯的行为对于一定犯罪事实的实现具有等价的意义。 ⑺类似的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2389.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人构成嫖宿舍幼女罪,适用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法定刑;反之,如果卖淫幼女不愿与作为嫖客的行为人发生性关系,行为人使用尚未达到情节恶劣的强制手段的,则 {21}陈旭文:西方国家被害人过错的刑法意义,《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22}有学者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区分这两类被害人过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4681.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危害结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刑法意义的因果关系。[3]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结果必须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而且这种严重性一般要较成年人危害行为 的教育挽救和改造,还有利于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自学性和责任心。实际上,缓刑作为一种刑罚制度,最早是在少年司法制度中产生和运用,而后来被推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1844.html -
了解详情
或尚未泄露与他人知道的过错认识,不是被害人过错。{4} ②关联性。被害人的过错行为必须与刑事犯罪行为间具有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 ,完善量刑规范。 [21]现行我国主流刑法观点认为,被害人的过错对定罪量刑均有影响,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此原则。但是此原则作为量刑需考虑的因素,尚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426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