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实上必须达到有罪的证明标准,并符合刑法上的犯罪构成要件。只有当事人对加害人在有罪问题上没有争议,才可以进行刑事和解,否则就可能冤枉无辜。 被害人被忽视的状态在二战以后才有了明显改善。随着被害人学的兴起和被害人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各国开始重新反思被害人与犯罪、诉讼以及国家的关系,重视被害人的权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969.html -
了解详情
的事实,也可以是数个犯罪行为中任何一个犯罪行为的事实。对于逮捕的证明标准,世界各主要国家的立法规定不尽相同。美国法律规定,适用逮捕必须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6869。 [22]陈瑞华.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90。 [23]李玉萍.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335.html -
了解详情
是在根据证据认定事实时限制对证据的自由取舍。 [1] (一)研究和建立证据规则,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立法的需要。 证据制度是诉讼制度的灵魂,是法制建设的 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并受到必要的限制。因此,刑事证据制度中,立法关于证据范围、证明责任、证明标准、收集证据的程序等内容的规定,不仅仅体现着公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860.html -
了解详情
。反之,即便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赔偿金额没有达到被害人要求的程度,如果有充分证据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具有较低的人身危险性,就应该作出有利于他们的决定。 (二) 和解正当性提出质疑,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以现有法律为根据和标准,刑事和解的法律根据何在?二是,从法治的基本理念出发,尤其是基于平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832.html -
了解详情
问题。考察世界各国的再审模式,无非有利于被告人和不利于被告人两种。本文对刑事诉讼再审理由的研究,首先从有利于和不利于被告人这个角度入手,并在此基础之上,专门 此外,法律对这些再审理由的明确性或称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这就从证明标准的角度抬高门槛,以限制提起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程序。 对于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549.html -
了解详情
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另外,在证明标准上,刑事诉讼为排除合理怀疑,而民事诉讼则为优势证据或者高度概然性标准。 难免会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不稳定力量,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犯罪被害人学的研究结论已经证实,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可以发生角色转换,不少罪犯是自己受害之后由于没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460.html -
了解详情
侦查机关才会真正产生出接受引导、约束自身的内在动因。 2.侦查机关内部业绩衡量标准的改革。除了庭审实质化这个程序上的条件之外,另外一个前提条件是体制性的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页。 [8]王洪祥:《刑事诉讼职能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博士学位论文,第74页。 [9]参见陈永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366.html -
了解详情
大程度上缘于长期以来以公法的价值取向来审视民事案件的证明任务,忽视了对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研究。刑事诉讼对定案证据的要求是确实、充分并能够排除 损失和必然遭受的损失。 [10]2000年11月20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有关问题的批复》指出: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对附带民事诉讼部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364.html -
了解详情
对自诉案件中的法院、自诉人以及被告人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在刑事自诉案件中人民法院、自诉人、被告人在证明标准、举证责任、证据规则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 本意。鉴于此,笔者认为,人民法院对自诉案件能否受理,关键在于被害人能否有证据证明。也就是说,人民法院不应当以案情复杂,需要侦查为由,对案件作出不予受理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001.html -
了解详情
程序的变革。然而,在庭前审查与法庭审判程序不分的框架下,实践已经证明,通过弱化庭前审查的实质内容以防止法官预断必将收效甚微。[19] 第二,根据我国 前的任何阶段接管自诉案件。 [19]对此的详细检讨,参见龙宗智:《刑事庭审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0页以下。 [20]陈光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28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