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向加害人及其他人诉说被害后的痛苦,以此获得心理安慰。实际上,国外的恢复性司法的理论基础之一叙说理论就是源于这个心理学上的事实。 其次,经过衡量利弊关系 者,在司法实践中也出现过一些舆论审判等违背现代司法理念的事件[12],但近年来对现代法治的一些反思和改变,就是在民间舆论(当然也包括学者话语)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4990.html -
了解详情
盛行,政策取代法律直接作用于社会关系的情形比比皆是。此后,国内的法治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法治国理念得到了宣传,将罪刑法定 空间:上可以取代法律,下可以被禁绝适用。然而,一方面,根据法治国的理论,法律具有至上的地位,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不例外。因此,政策决不能超越法律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2849.html -
了解详情
的发现;三是结果与动机既不吻合,也没有出现意外的理论发现。[17]上述状况中,前二者属于法律意识形态批判的正面效应,而后者则是法律意识形态批判中的负面 中国的基本立场。正如有的学者所强调的,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尽管不能神经过敏,但一定要保持一定的政治警惕和政治敏感。在政治上高度审慎,尤其在国际竞争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0393.html -
了解详情
,法院文化在全国法院已经开花、结果。最为显著的成果就是法院在进行文化的物质建设过程中,融入当代法治理念和传统法院文化遗产精髓。如,很多法院都在 文化建设并非法院自娱自乐,最终落脚点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建构。 当代中国的法治现代化,一直是在中国特色的叙事背景下展开。以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6344.html -
了解详情
被概括为:依法治国、司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参见罗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切实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求是》2006年12 载《人民法院报》2010年1月19日,第1版。 [11]参见苏力:司法的合成理论,《清华法学》2007年创刊号(比较分析讨论了宋鱼水和金桂兰两位全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737.html -
了解详情
后,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革命以及民主与法制的理论,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自己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中体现出来。毛泽东指出 的决定,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成为2011下半年法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何谓法治文化?广义地讲,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中由法治价值、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法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8979.html -
了解详情
的。[1]在此过程中,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完善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逐步加强,公平正义、司法为民等现代司法理念已初步深入人心,诉讼制度与程序机制 )之窘境也就会因此而基本上烟消云散。 我们认为,确立当事人再审之诉制度的理论基础,说到底乃是在于私权自治。这是因为,通常来讲,当事人是自己权益及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144.html -
了解详情
,体现了司法为民,服务大局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所以,老百姓的法律意识与能动司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协作和相互配合的过程。一方面,法官应该在能动 起来,即便是联系起来,处理上也不能彻底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法律的理论知识与现实审判出现审判和脱轨的现象。为了能衔接法制建设和司法审判实践,所以能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640.html -
了解详情
被概括为:依法治国、司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参见罗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切实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求是》2006年12 载《人民法院报》2010年1月19日,第1版。 [11]参见苏力:司法的合成理论,《清华法学》2007年创刊号(比较分析讨论了宋鱼水和金桂兰两位全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118.html -
了解详情
如同基本权利能拘束国家权力一样[5]。该理论的基本要义是: (1)人类尊严是法律理念的领域内最高度的价值,是私法体系的基础。作为人类尊严最重要体现的 ,宪法司法化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因为宪法规定的内容涉及的是对国家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具有全局意义的问题。如果宪法不能进入司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79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