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处刑罚时,应当合理限制减轻处罚的幅度,这也是贯彻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必然要求。 (二)《刑法修正案(八)》第9条的立法背景 1997年《刑法》第 决定是否适用,因此,驱逐出境一般不存在适用减轻处罚制度的余地。当然,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以及为避免不必要的理论纷争,立法者有必要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法定最低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3296.html -
了解详情
公共福利,而司法运行则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客观地尊重事实适用法律;行政责任的追究立足于行政违法事实的客观认定,刑事责任的追究则坚持无罪过即无犯罪,坚持主客观 ,也不能以犯罪论处;否则,就是对罪刑法定原则的违反。因此,法定犯具有行政违法与刑事违法的双重违法属性,并且行政违法性的具备是刑事违法性得以产生的前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2528.html -
了解详情
偏好注解的传统,又有私法任意性法规居多的缘故。而刑法作为强制法,贯彻罪刑法定的原则,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不为罪,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不处罚。所谓明文是指明确的 ,强化刑法的超时性,不应认为是违反罪刑法定原则。这不仅反映了立法者的立法前瞻性,而且也是立法者客观评判某一行为的态度。第四、我们认为,类推制度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867.html -
了解详情
公共福利,而司法运行则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客观地尊重事实适用法律;行政责任的追究立足于行政违法事实的客观认定,刑事责任的追究则坚持无罪过即无犯罪,坚持主客观 ,也不能以犯罪论处;否则,就是对罪刑法定原则的违反。因此,法定犯具有行政违法与刑事违法的双重违法属性,并且行政违法性的具备是刑事违法性得以产生的前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86.html -
了解详情
,乃一 事物之两面。 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行为的价值评判往往是从行为所引发的客观后 果方面取值。因此,反映在法律上就出现许多客观归罪 它们在 条文中逐一对号入座,以切实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在对犯罪的各种终了形态进行界定时 ,上述宗旨尤为重要。 无庸置疑,一切违法行为都是对既有合法权益的侵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086.html -
了解详情
占有物的犯罪却越来越少见。侵占罪设立本意是为了解决司法实践中急待解决的侵占脱离占有物类推为盗窃罪,与罪刑法定原则的矛盾,然而这个司法实践部门急切盼望的法律 就可以认定为拒不交出,这样判断拒不交出就具有客观的依据与时限。 3. 容易造成处罚上的不均衡 我国刑法第270 条对侵占遗忘物规定了与侵占代为保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194.html -
了解详情
人们关注的重点。纵观各个国家刑法规定,处于对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刑法典分则条文的规定都是以实行行为为核心加以构建的。教唆行为、组织行为与帮助行为都是对 实际上涉及到共犯从属性与共犯独立性的理论,共犯从属性体现的是客观主义刑法立场,注重法益的客观保护,共犯独立性说则是过度伦理主义或过度关心社会防卫的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591.html -
了解详情
银行卡的结论。[②] 再次,从罪刑法定原则的角度分析。从罪名的规定来看,刑法第196条的罪名是信用卡诈骗罪,可见,本罪规范处罚的应当是利用信用卡实行诈骗活动的 这把钥匙打开门将财物取走。由于主观上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客观上采用不为财物所有人所知的秘密窃取方法,且窃取现金数额较大,因而应构成盗窃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057.html -
了解详情
马克思曾经指出,法律应当是普遍的、明确的、肯定的规范[①]法定刑的明确化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作为刑罚的标准法定刑是罪刑法定原则中的刑之法定的主要 刑不协调,从而影响整个法定刑体系的均衡与协调。 第五,稳定原则 法定刑的稳定原则与法制的稳定性是一致的。法制是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和要求,一定时期的社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200.html -
了解详情
首先,社会危害性只是犯罪特征一个特征,并不是唯一特征。如果说在1979年刑法没有明确规定罪刑法定原则,反而规定类推制度的刑事立法背景下,被动尾随刑事立法的 的构成要件,主观方面具备行为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客观方面不仅具有强行劫取他人财产的行为,还通过暴力胁迫的方式只是被害人不敢反抗,尽管只有在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24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