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忽视了自我危险参与者的作用,完全隔断了参与者的行为(教唆行为)与自杀行为的因果关系。[38]我深以为然。同时,我认为,冯军教授运用自我答责的原理 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1页。 [29]参见赵秉志:《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分则篇三),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以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7320.html -
了解详情
但忽视了自我危险参与者的作用,完全隔断了参与者的行为(教唆行为)与自杀行为的因果关系。(38)我深以为然。同时,我认为,冯军教授运用自我答责的原理 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1页。 (29)参见赵秉志:《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分则篇三),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以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6881.html -
了解详情
中出现的“专业医闹”。至于具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应区分其行为的性质分别按照刑法或者治安处罚法的规定给予相应处罚。纵观本章,共十一个条文,保护医疗机构 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解读:本条源于《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6091.html -
了解详情
封建社会,关于过失犯罪的规定已经存在,而且即使发生过失犯罪,因犯罪事实较为简单,因果关系较为明确,行为人容易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因而过失犯罪并不突出。到了工业 20万以下罚金。在英美法系国家也存在着对过失危险犯的认定案例。[16] 我国刑法第三百三十条规定: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引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410.html -
了解详情
,体现犯罪概念的三个特征,就构成了犯罪。 首先,犯罪与犯罪构成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因为犯罪构成是由法律规定的构成犯罪的规格,[12](P54)就说 意义是用于证明客观犯罪事实的存在,此时也是诉讼法上的概念。17世纪德国刑法学者克莱茵使用Tatbstand (构成要件或构成事件事实),该词仍仅具有诉讼法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428.html -
了解详情
妻子的案例,据称法院因苦于没有婚内强奸的立法,只处理了伤害一案。这些案例说明:我国《刑法》 关于强奸罪的规定,在是否适用于婚内强迫性行为的认识是模糊的。 不能证明该暴力行为的目的是实施性交。这两种行为对于夫妻来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在这种有暴力(强奸罪最明显、最典型的手段)痕迹的情况下尚且无法证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365.html -
了解详情
权的认定,目前的法律规定的确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等诸国刑法来看,这个问题也存在着不断的争议。但大多数认为生命主体包括母体中的具有一定妊娠 的整体,对母体的侵害造成了胎儿出世后必须接受治疗的后果,二者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对此部分判决可表述为被告赔偿原告因其胎儿受到损害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5825.html -
了解详情
,对罚款设定方式及其组合进行反思和完善。 回归分析法,这是一种从事物因果关系出发进行预测的方法,是在掌握大量观察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 回归,以确定系数是否接近于1来确定法律是否具有确定性。通过对3341个示范性案例运行后得到的一系列量化分析结果,认为:用法庭认定的规范性事实只能预测大约48.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4154.html -
了解详情
起行为时处在无责任能力状态,并且原因设定行为与结果惹起行为之间具有相当因果关系,即足以认定犯罪故意或者过失,不存在判断结果惹起行为时的罪过 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56. [8]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462465. [9]张文.人格不法刍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444.html -
了解详情
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对象,彼此联系、相互配合,与犯罪结果之间均存在因果关系。信息共同犯罪由于信息域的独特的环境,其共同实行行为具有不同于传统 许多质的不同。因此,传统的刑法理论对于信息域的犯罪的解释力必然会出现力所不及的情况。在此我们可以以案例来说明问题。案例:犯罪嫌疑人冯某自2001 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15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