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的意义,而不是刑法上的犯罪故意。[20] 若要真正解释其间的原委,恐怕还是要追溯到实务中唯结果论的倾向。在防卫过当的判断中,人们习惯于以 犯罪的既未遂,不可能成为行为是否构成故意犯罪的根据。犯罪故意的认定,理应着眼于行为时的判断,取决于行为人在行为时的认识与意志因素,而不依赖于事后出现的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6654.html -
了解详情
犯这样的循环论证的误区之中。 也许会有人说,以上几点其实都是认识和判断上的,只要采纳不同的理解,这些问题就都可以避免或者说就并不存在,因此,本文是先描黑再批 即特别预防的需要(佐伯千仁、大塚仁等)。但是,批评者指出,在日本现行刑法上作为累犯加重的条件规定了前罪是否科处了刑罚以及刑罚执行的完毕,要是考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1253.html -
了解详情
不属于虚假信息。 4.关联性。关联性是指虚假信息与公众的实际生活有关联,能够使公众产生不良的反应或者做出错误的决定。首先,只有虚假信息与公共生活关联,才会引起 24}参见曲新久:《论社会秩序的刑法保护与控制》,《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25}吴贵森:《刑法上公共概念之辨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0870.html -
了解详情
必不可少的要件。犯罪客体是判断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及其社会危害性程度的价值要件,无犯罪客体则无犯罪。 4.犯罪客体是刑法规定的要件或刑法规定中当然包含的 排除在犯罪构成之外,那么,这一犯罪构成是无法进行科学认识的,最终会导致定罪量刑的错误。 综上,朱建华教授之所以将犯罪客体排除于犯罪构成外,是因为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6384.html -
了解详情
有。对于该种情形,在所有权说的观点看来,没有正当授权的占有在刑法上不受保护,那么对于盗窃犯而言,其对于赃物的占有在合法所有人根据民事手段合法地 盗窃罪与诈骗罪毕竟拥有彼此不相同的犯罪构成要件,因而从两罪的基本构造进行区分无疑具有天然之优势。换言之,关键看被害人是否基于认识错误而处分财物,如果被害人基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6056.html -
了解详情
以过失犯罪认定或作无罪处理。例如,行为人虽然在客观上实施了持有毒品的行为,但是如果行为人是在对象认识错误的情况下实施这一行为,司法实务中一般作无罪处理。 对象的是否明知,可能还会影响到我们对其行为性质的判断。 综上,奸淫幼女行为是强奸罪的一种特殊形式,行为人在这种情况下构成强奸罪无须实施暴力、胁迫或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2722.html -
了解详情
关系显然不现实。由于金融安全这类法益本身的抽象性,对其危害的判断和保护的模式也就不能站在结果无价值的角度进行判断,以行为无价值来判别洗钱的社会危害则成为 赞同张明楷教授关于犯罪客体实质上就是刑法上的法益的观点,因此行文中对犯罪客体和法益不做区分。参见张明楷著:《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3816.html -
了解详情
关系显然不现实。由于金融安全这类法益本身的抽象性,对其危害的判断和保护的模式也就不能站在结果无价值的角度进行判断,以行为无价值来判别洗钱的社会危害则成为 赞同张明楷教授关于犯罪客体实质上就是刑法上的法益的观点,因此行文中对犯罪客体和法益不做区分。参见张明楷著:《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3671.html -
了解详情
司法制度的权威性和凝聚力。[72]可是,作为风险意识主体的公众有时会因受到误导而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从而影响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在我国刑事立法中,一方面要 ,规范的解释不能完全排除经验的判断。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则是制约与平衡:整合刑法不同的价值与功能,理顺其纷繁复杂的内部关系,在稳定现有秩序的前提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5814.html -
了解详情
的宪法理念的支持?这些问题的解释转化为宪法的死刑论。从宪法与刑法的关系看,对死刑制度的评价不能仅仅限于死刑制度合宪或违宪问题的判断上,要同时考虑宪法的 论和违宪论都有其理由。但在死刑错案问题上,学界存在着基本共识,即死刑本身有错判、误判的可能性,错误的死刑判决一旦付诸执行则不可逆转,错杀无辜,根本无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498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