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的受贿也比较少见,因此同样需要查明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综上,在被动接受他人财物的受贿案件中,根据现行刑法的规定,仅仅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接受了他人财物,还 上、实际上为相对人谋取了利益,这属于客观存在、客观事实,对此,在司法实践中比较容易证明,在具体定罪时也不会产生争论;但问题是如果行为人仅仅承诺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447.html -
了解详情
严重后果是否是又违章行为所直接导致,即违章行为与严重后果是否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其次是看严重后果的发生是否能被人所预料。 3、争议问题三:交通肇事罪是否 理论上的结果加重犯。 【参考文献】 ①黄祥青:《浅析刑法中的交通肇事罪》,载《政治与法律》1998年第4期; ②林维:《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研究》,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978.html -
了解详情
,虽然有学者指出,《反酷刑公约》中的酷刑定义存在诸多含糊不清的因素,因此其不应当被理解为严格的刑法学意义上的定义,充其量是为了理解和实施该公约而 逼供的解释、认定,除了应当按照《反酷刑公约》中的酷刑定义进行考察外,还必须考察酷刑行为与所获口供之间是否存在客观上的因果关系,只有与口供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0998.html -
了解详情
规范中,有一些是可以构成作为侵权行为前提的行为人的注意义务的。比如,我国《刑法》第304条规定了邮政人员延误投递邮件罪,根据该规定,邮政工作人员严重 加害人赔偿责任得重要机能,涉及法律上的价值判断。[15]2.关于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问题,在违法侵权中基本可以转化为过失的问题。学者王成认为,我国目前关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350.html -
了解详情
以便于进一步研究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刑法学中犯罪构成意义上的结果应统一称为危害结果(尽管《刑法》第24条称为犯罪结果)。 的含义即为必要条件,必要要件引申开来即成为必要必要条件。 [1]冯亚东.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71-176. [2]赵秉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216.html -
了解详情
之的意思也依此等要素是必然的自然而然的因果,而我们绝没有成为意思自由之物。刑事实证学派的代表人物、意大利刑法家菲利指出,我们不能承认自由意志 刚.犯罪过失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9]童德华.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舒洪水 【作者介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217.html -
了解详情
藤木英雄、植松正等。认为行为是人类自然意志活动所引起的身体举动而发生于外界的因果的、物理的整个因果过程。(2)行为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有意性; ,凡是人类的举动,包括作为与不作为,不问故意或过失,只要足以引起有害于社会的结果而具有社会危害性,便可视为刑法中的行为。(5)但是,由于社会行为论者所采用的社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259.html -
了解详情
会产生的危害结果,概括地预见到共同犯罪行为与共同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2)共同犯罪的意志因素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共同犯罪人决意参加共同犯罪;二是共同 共同犯罪的情况: (1)两个以上具有不同身份的人可以构成共同犯罪。刑法中有些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如受贿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不具备特殊身份的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8648.html -
了解详情
其他原因导致。实践中必须分清致死的直接原因才能做到正确适用法律,不枉不纵。因逃逸致人死亡情节的适用,必须以逃逸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为前提。 一问题的纷争。笔者认为,《解释》的这一规定符合刑法的基本理论,它是直接根据因果关系的原理作出的。刑法上规定某种行为致,原本就是指该行为直接引起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2189.html -
了解详情
侵权都存在困难,遑论认定其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了。对此一些学者在对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经过详尽梳理后,主张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 前者,故犯是后者。但是我们不能将生活中的明知故犯内容等同于刑法中的意识因素和意志因素。在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中,行为人即使是明知故犯,也是故意违规违反国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333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