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应实行数罪并罚。对于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与他人内外勾结、通过诈骗方法侵吞本单位或客户资金的行为,应当以行为人是否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基本标准,分别 22日。 ⑦纯粹的职务犯罪,不会存在争议:如果行为人是国家工作人员,对其行为应当认定为贪污罪;如果行为人不是国家工作人员,则应以职务侵占罪定罪处罚。 肖中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417.html -
了解详情
法人决策程序、以法人名义作出的借口转嫁给法人。因此,自然人的意志是否代表单位的意志是追究单位刑事责任的基础。如果对两者不加以区分,认为只要是按照 ,表现在以下几点: (1)犯罪主体不同。前者是国有单位,后者是国家工作人员。 (2)犯罪对象不同。前者是国有资产,后者是公共财物。公共财物的范围包括国有资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734.html -
了解详情
工作人员对自己的财产都能说明合法来源确实是强人所难。因为,从生活实际来看,并不是所有国家工作人员在事隔一定的时间对自己各种来源的财产都能说明合法来源,这时候 因为该司法解释强调了对幼女年龄的明知,又引起了对刑法第236条第2款是否本来就是严格责任的争论。刑法学界从我国刑法总则对主客观相一致的要求、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609.html -
了解详情
聚焦点。两者的冲突反映在奸淫型犯罪上,就是对幼女年龄的认识问题。在是否明知是幼女的认识上,存在着确实知道、知道可能或者可能知道三种情形,除确实知道 两种犯罪或是贪污行为的特殊方式或是拒不说明巨额财产的真实来源,它们都是国家工作人员产生腐败犯罪的高危空间和高危因素,而且易于逃避法律的制裁,所以,对它们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029.html -
了解详情
司法机关发布司法解释没有法律依据。《宪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和《人民法院组织法》仅仅赋予了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包括刑法司法解释权 ,就无法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特殊的主体身分更是主观方面无法包括的,比如是否属于国家工作人员是区分挪用公款罪和挪用资金罪的界限,如果只考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982.html -
了解详情
,就是叙明罪状。但什么是国家工作人员,其内涵和外延如何,依然不甚明确。〔 〕同时,对事后受贿是否犯罪,〔 〕非国家工作人员能否构成受贿罪共犯等问题 条文中的模糊语词,而法官加以补充的规范就是刑法的非正式渊源。完备的犯罪构成应当是立法者规定的直接渊源与司法官补充的非正式渊源的有机结合。所以刑法模糊性的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076.html -
了解详情
损害赔偿责任,否则必将显失公平。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与加强对人民合法权益的保护是相辅相承的,国家赔偿责任扩展到精神领域,人民的权益 中的可操作性太差。依据违法原则,在追究国家赔偿责任时,首先必须判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是否违法。但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许多行为难以简单地判断为合法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7814.html -
了解详情
诽谤和诬告陷害。第41条第3款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害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精神损害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是客观存在 规则原则是违法原则,不以行为的过错为赔偿的前提,故在确定是否进行精神损害赔偿时,不能将过错作为一个前提。但由于侵权人的主观过错如何,侵权行为的具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906.html -
了解详情
变相的取消。 2.社会背景特征 所谓社会背景特征,是指黑社会性质组织通过贿赂、威胁等手段,引诱、逼迫国家工作人员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活动,或者为其提供非法保护。 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领导对社会背景特征不应以结果论,即不应以最后是否将国家工作人员拉下水为具备这项特征的要件以及对第四个特征在一般情况下也应同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398.html -
了解详情
立场,将损害界定为一种利益损失,原则上任何利益丧失均属于损害,无论该利益是否具有财产上或经济上的价值。奥地利民法典(第1293条)则将损害宽泛地定义为:一 制度奠定了政治基础。1954年宪法第97条规定:由于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宪法中确立国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249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