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通过引起他人犯意,进而通过被教唆人的行为来沟通自身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了实现自己的犯罪目的,教唆犯必定选择合适的教唆对象和教唆行为方式, 相关概念界定中出现的混乱。 注释: ① 参见魏东《教唆犯理论研究评述》,载《刑法问题与争鸣》(第三辑),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 ② 参见郭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250.html -
了解详情
的能力的因素,自然应为该种行为能力所涵盖。也就是说,刑事责任能力理应涵盖年龄问题,所谓刑事责任年龄并无独立存在的理论价值,刑事责任年龄的满足,仅仅是刑事 社会的结果及其与危害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危害行为的主体条件,行为人的主观罪过。⑤ 其中,四要件说为当今通说,为我国刑法界所普遍接受。然而,近年来,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224.html -
了解详情
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1997年在对刑法的修订中,不仅放宽了一般意义上的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而且还确立了 的为不法,后还击的为合法;第三种情况认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即从因果关系、情节发展、性质转化等方面来分析。[9] 我的观点是不管相互斗殴的起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904.html -
了解详情
。笔者认为,提出判断犯罪的生产力标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不能把生产力标准与罪刑法定原则对立起来,也不能简单地用生产力标准 客观行为状态,称之为行为事实。行为事实包括行为、客体、结果以及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一些内容,它们是犯罪行为的客观危害的基本载体。(这里的客体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884.html -
了解详情
资源法》、《土地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一系列环境法律规范,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问题,对破坏环境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促使现代社会的各种应变措施不断完善,刑法在保护 个条文,但却初步形成环境刑法的制裁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处罚危险犯(第2条、第3条);二是明定因果关系的推定原则(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874.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时,才发生责任问题,而责任则是由心理要素与规范要素组合而成的。在心理要素方面,行为人对其行为性质、结果及行为与结果之因果关系有认识。在规范 ,责任要素应由以下内容组成:责任能力、责任条件和基于义务意识支配行为的可能性。刑法仅能对具备以上要素的行为期待行为人为合法行为,而行为人不为合法行为,实行违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800.html -
了解详情
过程。因此,行为人无须知道损害,也无须建立起因果关系,只要是自己的风险决定违反刑法的风险规制,即应负起刑法上的法律责任。[17]在以上论述中,没有 是指罪责。在这种情况下,预防必要性就是在具有罪责的前提下进一步考量处罚必要性的问题:如果没有预防必要性,即使有罪责也不应处罚。因此,预防必要性具有出罪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007.html -
了解详情
过程。因此,行为人无须知道损害,也无须建立起因果关系,只要是自己的风险决定违反刑法的风险规制,即应负起刑法上的法律责任。⒄在以上论述中,没有预防风险 是指罪责。在这种情况下,预防必要性就是在具有罪责的前提下进一步考量处罚必要性的问题:如果没有预防必要性,即使有罪责也不应处罚。因此,预防必要性具有出罪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003.html -
了解详情
的结果,即共犯者也只对自己的行为及行为生成的结果负责,而对和自己行为无因果关系的结果不负责任。在惹起说内部,由于学者们对共犯的不法是否相对理解不一, 说到改为坚持共犯独立性说再到回归共犯从属性说,教唆未遂可罚性问题在我国台湾刑法中,经历了较大的变动。 (一)暂行新刑律(1912年1928年) 应当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8651.html -
了解详情
和有组织犯罪的严厉态度中。当今世界,腐败犯罪、有组织犯罪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对社会的稳定与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并严重破坏了民主体制和价值观、 推定有罪。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强调的是必然性的结论,刑法因果关系要求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必须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如果要确定某人有罪,必须有充足的证据去直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21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