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有学者主张中国应参考、借鉴期待可能性理论来解决诸如故意和过失等问题。我们认为,尽管目前在中国刑法上对期待可能性问题没有涉及,但在现实中也客观上存在着 科学分析,作出符合行为人实际情况的判断[15]。 第三种观点是折衷说。认为原则上可以采取主观说,因为,能不能预见,属于人的认识因素,而各个人的认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362.html -
了解详情
在这些情况下,立法者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和共同危险的实体法律要件事实加以摄取(类似的还有在刑法中被废除的投机倒把罪等等)。其次,对人们某种行为与损害结果 笔者承认,由于特定历史时期证据手段的局限,判断或认定证据与实体法律要件事实之间的关联性有可能出现认识上的错误。例如,在亲子鉴定的案件中,古代是利用滴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1265.html -
了解详情
社会关系的行为是否有明文规定。对于犯罪的直接客体及其单复性的判断,只能以现行刑法的规定为依据。诉讼欺诈行为侵犯了双重具体的社会关系,即财产所有权和国家司法机关 是法院,是法院由于受到行为人的欺骗而产生错误认识,并基于这种错误认识而处分了被害人的财产。在这里,对于处分行为、处分意识的判断,都应该以法院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130.html -
了解详情
两种犯罪构成理论在此点上的区别,难免存在机械照搬的错误。有些学者产生认为我国犯罪构成要件由刑法分则规定的误解,也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中 与过失内容。2.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中违法性的判断,形式的违法判断中阻却违法事由(消极违法性因素)与我国刑法中的排除犯罪性行为具有对应性。但在我国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243.html -
了解详情
它存在如下问题:(1)难以顾及个别(案)正义;(2)对犯罪成立与否的判断显得比较僵化;(3)缺乏刑事政策的考量;(4)概念抽象化,导致解决问题缺乏具体标准,等等。而 。比如张明楷教授就认为:犯罪客体实质上是刑法上的法益,即犯罪客体的内容应当是刑法所保护的利益,而不宜表述为社会关系。[14] 在主张保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5854.html -
了解详情
社会关系的行为是否有明文规定。对于犯罪的直接客体及其单复性的判断,只能以现行刑法的规定为依据。诉讼欺诈行为侵犯了双重具体的社会关系,即财产所有权和国家司法机关 是法院,是法院由于受到行为人的欺骗而产生错误认识,并基于这种错误认识而处分了被害人的财产。在这里,对于处分行为、处分意识的判断,都应该以法院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3312.html -
了解详情
社会关系的行为是否有明文规定。对于犯罪的直接客体及其单复性的判断,只能以现行刑法的规定为依据。诉讼欺诈行为侵犯了双重具体的社会关系,即财产所有权和国家司法机关 是法院,是法院由于受到行为人的欺骗而产生错误认识,并基于这种错误认识而处分了被害人的财产。在这里,对于处分行为、处分意识的判断,都应该以法院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3074.html -
了解详情
盗窃,同案犯中的国家工作人员不论是否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应以盗窃罪的共犯论处。对于《经济犯罪解答》所设置的判断规则,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长期以来提出了众多质疑,认为应当通过 性基础》,载《检察日报》2008年8月21日第3版;杨兴培:《再论刑法不应增设性贿赂犯罪》,载《检察日报》2008年9月4日第3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884.html -
了解详情
思考,在法典化的领域其实是相当普遍的模式,刑法上向来区隔构成要件合致性与违法性,前者是从刑分、刑总有关行为的要件先作第一道判断,后者则是从整个法秩序 移转」,也说因交付「而生效力」。[29]王泽鉴认为此类区分仅有法学上认识的目的,并引述Larenz见解认为并无实益,参阅两愿离婚「登记」法律性质之争议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688.html -
了解详情
代为保管物的所有权性质,其误以为是属于被保管人所有,这属于刑法上的一个认识错误,这个错误并未影响到后来非法占有的恶意。赃物并非无主之物,违法或犯罪所得应退还被害人或 ,第739页。「60」、「61」转引自吴正顺论刑法上物之持有载于蔡墩铭主编刑法分则论文选辑(下),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77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