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学者罗森贝克、普维庭的证明责任研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罗森贝克的《证明责任论》副标题为以德国民法典和民事诉讼法典为基础撰写,而普维庭 来主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25727页。 [22]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23]黄文艺:《为形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3032.html -
了解详情
了我国行政诉讼举证责任论在理论前提上存在着若干误区。换句话说,这种状况只是结果和表象,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理论原因。 (一)关于行政诉讼举证责任与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 -222页(执笔者不详)。 [40] (日)小早川光郎《调查处分证明――撤销之诉中的证明责任问题的一个考察》,《雄川一郎先生献呈论集行政法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057.html -
了解详情
又注意了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在举证责任分配问题上的共性――并没有排除的情形的存在;同时,在逻辑上,由于“举证责任”既可以理解为“客观证明责任”又可以理解 1965)S.1-3. 参见(日)春日伟知郎《证明责任论的一个视点——从西德证明责任论得到的启示》,判例Times第350号第102页。 [32]参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352.html -
了解详情
迁移流传至英国,进而影响至美国,并形成了今天英美法系民事诉讼的构造。中村英郎的分析是以民事诉讼为基础的。但是,基于上述对两大法系法律规范及其适用方法的 因此主张权利者(原告)对该权利成立的要件事实承担立证责任。事实出发型诉讼的本质是从事件中发现应有之法,因而,此中的证明责任与原告、不过不存在直接的关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449.html -
了解详情
证据适用的阻逆会影响民事诉讼的正义与效率。适用阻逆的出现,一方面是法官对特定鉴定意见的专业表述与所证明的客观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不足,而另一方面, 事实是否发生,其也可以只为表达案件事实发生与否的可能程度,在证明责任中当事人履行行为责任和承担结果责任的天平中充当了砝码,39为法官认定事实提供了可能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53360.html -
了解详情
现有罪名都已经涵盖,而无需另设新罪。我国的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材料往往保存在行政机关一方,行政诉讼采取证明责任倒置的证明规制,行政机关要对自己作出的行政 。伪证罪仅处罚发生在刑事诉讼中的相关诉讼参与人的伪证行为,其原因在于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诉讼,民事诉讼的证据证明程度只要达到高度盖然性即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79275.html -
了解详情
人证明因果关系不存在。由此,受害人的证明责任得以进一步减轻,双方的诉讼能力差距进一步缩小。 然而,即使立法确立了有利于受害人的证据规则,也并没有完全免除受害人的 尚彦:《环境法》,于敏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1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规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2814.html -
了解详情
而应对此予以缓和和降低,此时医院不得拒绝相关资料的提出。 就损害赔偿之诉而言,根据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法则,由原告就发生损害这一要件事实负担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41-147. {9}周成泓.论民事诉讼中的摸索证明[J].法律科学.2008,(4):142-143. {10}黄国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8180.html -
了解详情
中的一事不再理即是如此。这些司法惯例和判例通常需要相应的民事诉讼理论作为支撑。比如,关于举证责任或证明责任的分配,在大陆法系国家也没有法律的明确 学说首先从目的论上修正了传统民事诉讼的目的论,认为民事诉讼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当事人权利的程序保障,而非仅仅解决纠纷。[19]程序保障论的观点对于我国台湾地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8330.html -
了解详情
这一差异的形成与两大法系的方法论研究、民事诉讼的运作起点、对实用主义的态度和陪审制的运用密切相关。我国通说倾向于大陆法系客观证明责任理论,但立法和司法活动都 法系以德国为代表,普通法系以美国为范例。 [2]参见刘哲玮:《论美国法上的证明责任以诉讼程序为视角》,《当代法学》2010年第3期,第92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423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