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故意犯罪,只有在行为人能够认识到自己行为性质的情况下,才能够要求他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故意的罪责。哪些犯罪行为的危害性质是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能够 如下: 首先,基于刑法第49条和第17条第3款逻辑关系的分析而否定无期徒刑可以适用于未成年人的观点是错误的。刑法第17条第3款与刑法第49条规定之间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58.html -
了解详情
机构发行的具有法定价值之钱币或银行券;3)提示式,即在涉及危害货币管理制度罪的专章中,以一个条文作概括同样适用若干条或本章。如瑞士刑法规定:本 1951年的《妨害国家货币治罪暂行条例》中规定了妨害货币犯罪行为的两个主观目的:一是意图营利;二是以反革命为目的。但1979年刑法典和1997年刑法典均未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02.html -
了解详情
社会时代。与此同时,各种新生的机器相关型犯罪也接踵而至。如何规范和遏制利用计算机类机器进行违法犯罪、危害社会的行为,是法学研究面临的一项现实课题。本文 代为处分财产,仍然可以归入传统诈骗犯罪的类型。 二、机器诈骗犯罪的成立条件及与针对机器实施盗窃行为的界分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在利用计算机类机器实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093.html -
了解详情
属应知)。但由于我国刑法第14、15条对罪过的界分,采取的是对危害结果的态度而非对危害行为的态度的标准;以此法定标准衡量,虽然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的违规 对行为之结果)。在此定式下才可能展开有意义成共识的分析。 (一)司法解释的误区 有关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解读,学界观点繁多,主要集中于两点:其一,人的范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070.html -
了解详情
属应知)。但由于我国刑法第14、15条对罪过的界分,采取的是对危害结果的态度而非对危害行为的态度的标准;以此法定标准衡量,虽然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的违规 对行为之结果)。在此定式下才可能展开有意义成共识的分析。 (一)司法解释的误区 有关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解读,学界观点繁多,主要集中于两点:其一,人的范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703.html -
了解详情
实行行为的持续过程,即从实行犯开始着手实施基本犯罪构成的危害行为起,直至实行行为实施终了或由于意志之外的原因被迫停止或因犯罪中止而停止。在此期间所实施的片面加 4.片面共犯既可以表现为作为,也可以表现为不作为,还可以表现为作为与不作为的有机结合作为与不作为是刑法中危害行为的两种表现形式。刑法意义上的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035.html -
了解详情
、科学地揭示出教唆犯的本质特征(促使他人产生犯罪意图并实施犯罪的或然性、实施教唆行为的自我能动性与产生社会危害结果的他人能动性之间的不可割裂性) ;对教唆犯 内部结构的逻辑分析而非本质特征界定。此为其一。其二,就教唆犯研究的发展趋势而言,共犯性教唆犯语境下的教唆行为,长期以来确实是被作为共犯行为加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845.html -
了解详情
、科学地揭示出教唆犯的本质特征(促使他人产生犯罪意图并实施犯罪的或然性、实施教唆行为的自我能动性与产生社会危害结果的他人能动性之间的不可割裂性) ;对教唆犯 内部结构的逻辑分析而非本质特征界定。此为其一。其二,就教唆犯研究的发展趋势而言,共犯性教唆犯语境下的教唆行为,长期以来确实是被作为共犯行为加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630.html -
了解详情
、科学地揭示出教唆犯的本质特征(促使他人产生犯罪意图并实施犯罪的或然性、实施教唆行为的自我能动性与产生社会危害结果的他人能动性之间的不可割裂性) ;对教唆犯 内部结构的逻辑分析而非本质特征界定。此为其一。其二,就教唆犯研究的发展趋势而言,共犯性教唆犯语境下的教唆行为,长期以来确实是被作为共犯行为加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433.html -
了解详情
性交而转移病毒,却不被认为是实施危害行为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2.行为人传播了有毒的、具有毁坏性的或者危险的物质指控不仅要证明实施了一定的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被告明知自己身处高危人群之中那就可以推断其有足够的犯罪意图。但是如果他不知自己患有爱滋病[ 9 ] ,尽管在技术上存在可能,但是这要证明他预见到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31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