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遂,而且包含了其他可能出现的形态。[7] (P466-467) [8]认为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以既遂为模式没有法律依据。以反革命罪一章为例,它既不是 犯罪既是既遂犯又是未遂犯?[11] 其四,通说不利于鼓励犯罪分子中止犯罪。比如放火罪,如果犯罪分子在火种撤掉之后被燃物能够独立燃烧但并未烧起的情况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282.html -
了解详情
,但迫使其放弃强奸行为的则是客观外在的因素作用的结果,并非出于自己自愿而放弃犯罪。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行为人自认为遇到不可克服的障碍,使之不能将犯罪继续 于法律的威严,惧怕以后的惩罚,有的则出于亲朋的规劝和教育等等。因不同动机而中止犯罪,可以反映出行为人悔悟程度的不同,但并无悔悟与不悔悟的差别,不影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8841.html -
了解详情
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情形。 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我国《刑法》第23条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犯罪中止: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7374.html -
了解详情
构成犯罪中止应符合三性特征:即主动性、适时性和有效性。主动性是指行为人中止犯罪的行为是其主观意志的体现,不是在外力的强迫下所为,即使客观上存在可以 行为人的行为之间相互联系、密切结合,相互补充和利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与犯罪结果之间存在着整体上的因果关系,不能将其中各个行为人的行为割裂开于整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2420.html -
了解详情
构成犯罪中止应符合三性特征:即主动性、适时性和有效性。主动性是指行为人中止犯罪的行为是其主观意志的体现,不是在外力的强迫下所为,即使客观上存在可以 行为人的行为之间相互联系、密切结合,相互补充和利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与犯罪结果之间存在着整体上的因果关系,不能将其中各个行为人的行为割裂开于整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767.html -
了解详情
为”,未出现死亡结果属意志以内的原因。另一种观点认为:王某的行为属犯罪未遂,理由是:1、被告人虽停止实施重复侵害行为,客观上未出现死亡结果, 继续实施仍有必要,也就是说,如果其不想中止犯罪的话,认为还需要继续实施犯罪行为,只有存在这样的认识,才有产生“自动”中止心理的可能,反之,如行为人认为犯罪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356.html -
了解详情
的情况下拿走了这一百元并离开现场,这是主动放弃的犯罪中止。被告人前一阶段的强奸未遂行为与后一阶段的中止犯罪行为,在本案中均存在,按照犯罪持续中 主谁次,这就要根据刑法的基本原则,本着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出发,认定对被告人有利的犯罪形态。所谓有利于被告人原则是刑法的三项基本原则之罪刑法定原则所自然演生出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802.html -
了解详情
构成犯罪中止应符合三性特征:即主动性、适时性和有效性。主动性是指行为人中止犯罪的行为是其主观意志的体现,不是在外力的强迫下所为,即使客观上存在可以 行为人的行为之间相互联系、密切结合,相互补充和利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与犯罪结果之间存在着整体上的因果关系,不能将其中各个行为人的行为割裂开于整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659.html -
了解详情
的教唆;帮助犯有一定的从属性,实行犯中止犯罪,帮助犯不知道,对其应按照犯罪预备认定,反过来,教唆犯、帮助犯要中止犯罪,对教唆犯来讲,必须阻止实行犯实施犯罪 一人中止,虽然阻止或者他人但未能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由于不具备有效性特征,所以不能做为中止犯认定,只能在量刑时酌轻。不过有一种情况,如果中止者采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5555.html -
了解详情
了包庇张敏的行为,并且千扰了司法机关的正常诉讼活动,故符合包庇罪的犯罪特征,应当构成包庇罪。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犯包庇罪,是完全正确的o关于被告人 行为的自动性。即行为人必须是自愿、主动地中止犯罪。(2)彻底有效性。即行为人必须彻底地放弃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3)既遂的前置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695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