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事实借助于该程序得出一个正确、合理的诉讼结果,从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1982年初步确立,当时运用纠问式的庭审方式,采用超职权主义的 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4] 顾十东、张建魁,《我国民事经济审判制度的价值取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6月版。 [5]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136.html -
了解详情
原则的立法弊端和确立标准 (一)我国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立法弊端 我国民事诉讼法在第一编总则第一章中从第五条至第十七条用十三个条文规定了基本原则 制度,是指宏观调整民事审判工作的某个方面,对法院审判民事案件起关键性作用的审判制度,包括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它不同于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基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728.html -
了解详情
民主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行陪审制度,让民众参与司法活动。二是实行公开审判制度,接受社会的监督。所谓公开审判,应当包括三项内容:第一,开庭前 设置的规定相悖;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有关民事诉讼证据和行政诉讼证据的两个“若干规定”中的一些内容,也有越权之嫌。(二)深化我国司法改革面临的矛盾和难题我国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212.html -
了解详情
。也正因为如此,才引发了人们对这一制度未来命运的颇多论争。对此,笔者认为,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未来走向应当是以维护司法公正为导向,走强化 对民事诉讼实行检察监督,也是实现民事诉讼的公开性和透明化、防止审判中存在的“暗箱操作”方式的有力保障。可见,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确立和实施,有助于程序公正价值的充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511.html -
了解详情
加速结案,以此认为我国民事诉讼宜以证据随时提出主义为主,适时提出主义为辅。[5]还有学者认为,证据失效制度还待缓行,证据逾期是否出于过错的认定是相当困难的 的一些活动,主要是证据交换环节,提前进行了。裁判是靠证据来支持的,没有举证活动的公开,审判公开成了无本之木。在庭前证据交换过程中当事人无异议的证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34.html -
了解详情
诉,但均未获得立案裁定。直到 2009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德咏在做客强国论坛时公开表态称,人民法院已经做好了这个方面(审理毒奶粉赔偿)的工作 结合,调解优先的民事审判方针,各地也纷纷由党委或政法委牵头,建立大调解体系。 [24]尽管法院调解从来都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和重要制度,但是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8328.html -
了解详情
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因此,管辖权成为人民法院受理民事纠纷的前提和基础。我国民事诉讼法建立级别管辖制度其功能主要是解决上下级法院之间受理和审判案件的范围。级别管辖的 法律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133页 ⑵柴发邦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第138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62702.html -
了解详情
。根据上述七个方面的问题,笔者对于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制度提出以下七个方面的建议,希望抛砖引玉,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科学配置司法审判资源,实现需求增长 制裁和刑事制裁。 三、合理定位不同层级法院的职能,增强法律适用的统一性 随着法院判决书实行网上公开,法院同案不同判的情况越来越受到关注。法院对相同案件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3175.html -
了解详情
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我国民事诉讼长期奉行行为责任说,该说的特点是只关注当事人的举证行为,不关注诉讼的结果问题,更不对法官应当如何裁判给 ,建立公正而快速的审判制度。尽管进行多年的改革,但是职权主义的影子无处不在,所以规制审判权,给予当事人更多程序选择权,仍然是今后民事诉讼的研讨目标。 但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685.html -
了解详情
权利法律救济是指在民事诉讼的进程中,当事人所享有的民事诉讼权利已经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的情况下,依照法律规定的方法、程序和制度所进行的救济。当事人民事 明确指出了当事人或人民法院以非法手段收集证据的否定性法律后果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从而初步确立了我国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然而,该规定仍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07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