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诉权,它与宪法所赋予公民的申诉权相比其实并无显著进步与优化之处。民事诉讼当事人所能得到的,充其量只是一种有条件的申请(再审)权,这种权利的行使 回复原状之诉的再审事由,前者以审判违反法定程序为由;后者以原判损害当事人实体权利为理由。这两种分类其实大同小异,但都体现出了人们对程序正义理念的重视和追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292.html -
了解详情
》第35至38条分别规定了管辖权积极冲突和消极冲突的概念、解决管辖权冲突的请求及初端驳回当事人请求以及解决管辖权冲突的程序等问题。 四、澳门(涉外)民事案件 》对于行使管辖权的司法机关的分类具有超前性。 在澳门法律本地化的工作中,司法制度的本地化起步最晚,难度最大,在修订《民事诉讼法典》的过程中,规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671.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法解释中规定了两种情形下的当事人变更。按照民事诉讼理论上的分类,一是法定当事人变更,主要是在诉讼过程中,出现了当事人死亡、法人或其他组织合并或分立、 其与原生效裁判产生了利害关系,受到了原生效裁判的约束,具备了原生效裁判当事人的特征,或者说是一种资格,其若对生效裁判不服,理应享有原生效裁判当事人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8393.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法解释中规定了两种情形下的当事人变更。按照民事诉讼理论上的分类,一是法定当事人变更,主要是在诉讼过程中,出现了当事人死亡、法人或其他组织合并或分立、 其与原生效裁判产生了利害关系,受到了原生效裁判的约束,具备了原生效裁判当事人的特征,或者说是一种资格,其若对生效裁判不服,理应享有原生效裁判当事人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5743.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法解释中规定了两种情形下的当事人变更。按照民事诉讼理论上的分类,一是法定当事人变更,主要是在诉讼过程中,出现了当事人死亡、法人或其他组织合并或分立、 其与原生效裁判产生了利害关系,受到了原生效裁判的约束,具备了原生效裁判当事人的特征,或者说是一种资格,其若对生效裁判不服,理应享有原生效裁判当事人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5688.html -
了解详情
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法律行为,是当事人意思表示的载体,合同分类的主要价值在于通过分类使我们掌握同一类合同的共同特征及共同的成立与生效条件、不同类型合同 民事争议的解决作为一个普遍的客观存在,即其适例。在诉讼法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对民事诉讼性质的错误认知,国家的职权主义干预时常是过犹不及,我国的民事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083.html -
了解详情
方式的特征 [10],与表1对比,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两种分类方法在标准和特征上其实基本相同,并无本质区别。而在英国学者眼中,纠纷解决的主要形式也无外乎 调解、人民调解、行业协会调解等,都明确其结果应当由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 [9]参见柴发邦:《中国民事诉讼法学》,同前注 [2],第13-15页;江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8328.html -
了解详情
【出处】《中国法学》2008年第5期 【摘要】应当从证据种类的本质特征及其证据分类的价值目标的视角来确定证据种类,并以此来判断书证的外延; 的义务也同样必须源于私法上的义务。 [43]参见前引[19],第249页。 [44]美国民事诉讼尽管实行当事人主义,但并不意味着法官完全是消极被动的,不能对当事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452.html -
了解详情
【出处】《中国法学》2008年第5期 【摘要】应当从证据种类的本质特征及其证据分类的价值目标的视角来确定证据种类,并以此来判断书证的外延; 的义务也同样必须源于私法上的义务。 [43]参见前引[19],第249页。 [44]美国民事诉讼尽管实行当事人主义,但并不意味着法官完全是消极被动的,不能对当事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451.html -
了解详情
时才能最终完成,因此,伊东乾教授强调对诉讼当事人应动态地加以把握{9}61。 新堂幸司教授所主张的规范分类说,意图在纳古广美与伊东乾 将两者予以统一考虑的佐上善和所倡导的纠纷主体特定责任说{21}531。 三、我国民事诉讼理论中当事人确定标准缺失以及面临的实践课题 我国理论界很少有学者关注当事人确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44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