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以上五年以下惩役。第二百一十九条犯前两条之罪,因而致人死伤的,与伤害罪比较,依照较重的刑罚处断。P68日本学者认为,刑法第两百一十 或者管制,在本案中以遗弃罪对行为人定罪量刑正好能做到罪刑相适应。 (二)不可抗力或者意外事件致人伤害不予救助能否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刑法第十六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410.html -
了解详情
是战时诱因的存在,不论是来自刑事犯罪行为,还是处于不可抗力的意外事件;二是由于战时的诱因出现,致使正常社会关系之运作机制遭受破坏,人民财产等基本权利受到侵害。 可成为评价、判断战时及其危险程度者。但只有依照法律上所规定的权威机关之权威判断和确认,才能准确识别战时之法律性质。当然,这种权威机关必须是经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749.html -
了解详情
个月以上五年以下惩役。第二百一十九条犯前两条之罪,因而致人死伤的,与伤害罪比较,依照较重的刑罚处断。”P68日本学者认为,刑法第两百一 或者管制,在本案中以遗弃罪对行为人定罪量刑正好能做到罪刑相适应。 (二)不可抗力或者意外事件致人伤害不予救助能否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刑法第十六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49.html -
了解详情
自己有过实质性结论,则应审查行政主体的不作为有无意志以外的原因,如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不可抗力,即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意外事件, 为行政主体的具体的法定职责。只有当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本身具有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据或者至少不与法律、法规和规章相抵触时,才能将其作为确定行政主体作为义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029.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可谴责性。因此,行为人预见能力的有无成为将重大责任事故与意外事件区分开的关键。考察行为人预见能力的标准一般有客观说、主观说和折衷说 罪过形式探析刑法理论对现行刑法内含的新法律现象之解读[J].法学研究,1999,(1). [14] 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总论[M].武汉:武汉大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625.html -
了解详情
,也不能主张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在实践中,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可以分为三种,即不可抗力、意外事件和其他事件。引起情势变更制度适用的事由以不可抗力为原则 选择适用法律时遵循如此顺序,是因为情势变更制度原则上应维护原来的法律关系,仅就不公平之点予以变更,如增加给付,延期或者分期履行、同种给付的变更等。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3442.html -
了解详情
,也不能主张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在实践中,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可以分为三种,即不可抗力、意外事件和其他事件。引起情势变更制度适用的事由以不可抗力为原则 选择适用法律时遵循如此顺序,是因为情势变更制度原则上应维护原来的法律关系,仅就不公平之点予以变更,如增加给付,延期或者分期履行、同种给付的变更等。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9587.html -
了解详情
了通说[68]。依我之见,二说虽然各有所据,但比较而言,抽象后果预见说更为可信。这是因为:第一,基于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法律要求行为人必须预见到某种 的发生以及行为人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才能避免致害后果的发生,以确定能否排除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的存在;第二步就是判断采取避免措施是否属于行为人的义务、是怎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1767.html -
了解详情
,而只能以改变活动方式或地点,使意外事件在别地发生,或因而减轻损害之危险;或只能减少活动范围,以减低意外事件之发生次数时,无过失责任即提供行为人一 相抵,也有免责事由。适用过错责任时,应当指明过错在哪里。如果损害是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则免除危险作业人的责任。 [17] 由此一个初步的推论是,某类侵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4176.html -
了解详情
大陆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路径作一比较分析:(1)犯罪客体实质违法性:四要件犯罪论体系将犯罪客体列于犯罪成立要件之首,与犯罪成立的其他要件平行并举, 能力、故意、过失、期待可能性或者缺乏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缺乏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等阻却违法或者犯罪的事由。 [4]犯罪客体与实质违法性,两者均力求对法定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09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