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证时限制度亦已有之,至近现代(1977年以前),随着德国人对举证责任的实质理解,在民事诉讼法中却并未设置举证时限,因此,将举证时限视为举证责任的有机 盖然性的证明标准和举证责任分配原则作出裁判,可以排除以后发现所谓新的证据推翻原判的企图,即算这种所谓新的证据所反映的内容更加接近客观事实。否则,只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120.html -
了解详情
禁止上诉,简化判决。如此极大地节省了司法资源,同时充分保证了诉讼效率。效率原则是修改我国民事诉讼法应当重点考虑的,因此建议建立小额诉讼与简易诉讼并行的 机关按治安事件处罚,直接追究有关不法行为人之刑事责任。 三、民事诉讼法上应当改革的制度 (一)关于二审终审制度? 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二审终审制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5787.html -
了解详情
异议的基础上对所援述的事实表示异议。 二、德国法中处分原则的发展 1877年公布的德国《民事诉讼法》是继法国民事诉讼法之后的一部重要法典。受法国法 问题。在诉讼程序运作上采取了职权进行主义:凡是与当事人对诉讼实体内容的处分权没有直接关系的如起诉状是否合法、当事人有无资格、有无管辖权、诉讼是否成立、指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946.html -
了解详情
达成协议后,请求人民法院按照和解协议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制定判决书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该界限表明,虽然我国民事诉讼法上对法院调解的规定是以事实清楚,分清是非为基础 法对刑事判决能否对民事案件审理发生拘束力的问题并无直接规定。以前苏俄民事诉讼法的立法例来看,对刑事判决认定的事实在民事诉讼中的作用作了严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1842.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法。在诉讼程序中设置了审前的争点整理程序和完善了当事人收集证据制度。1996年日本再次对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进一步增强了当事人的辩论原则和举证责任, 第三阶段:其标志是1996年全国审判方式改革工作会议的召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由试点转向全面实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内容概括为三个强化,即强化当事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136.html -
了解详情
来说,即国民享有平等权,在民事诉讼法中则体现为诉讼当事人平等原则。与辩论原则和处分原则相对应的是司法消极性原则,辩论原则和处分原则可以认为是宪法自由权在 诉讼法的趋同化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民事诉讼法本来就存在着共通之处,比如强调法官的中立和当事人的平等、公开审判、直接言词原则、辩论主义和处分权主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8337.html -
了解详情
史先生的这一论述,已成为一项关于情势变更原则的内容完整、理论性强且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我国大陆地区法学界在本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重视对情势变更 合同的权利。例如《匈牙利民法典》与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中情势变更原则的授权便属于此类授权:前者第241条规定:在合同签订后因发生情势变更致一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413.html -
了解详情
。[14]这一分配举证责任的基本原则,反映了各国诉讼中法官适用法律的真实场景,为各国的民事诉讼制度明示或默示地认同。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1款 文书选登,另一类是案例,由于裁判文书也是针对具体案件做出的裁判,而案例中实际上反映的是裁判文书的内容,所以就其实质而言,两者同样为具有典型性和指导意义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019.html -
了解详情
声明不服者,以声请补充判决论。对此,法国民事诉讼法也有强调,对遗漏的部分原则上不能提起上诉的程序,也不得引起再审程序{7}(p.262)。 由一审法院审理,既然如此,何必不规定由一审法院直接作出补充判决,有舍近求远之嫌。 根据2007年修改后的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79条第12项规定,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766.html -
了解详情
,释明权是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融合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内容的表现,是对辩论和处分原则的补充和强化。本文概述了民事诉讼中法官释明权,介绍了国外对法官释明权的 的法律地位 我国目前尚未对释明权的概念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仅在民事诉讼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中规定了一些法官释明权内容,在民事诉讼法中未赋予释明权相应的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12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