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第762条和第763条的规定,在总则编中对物权的混同作明确规定。[25] 四、公示原则:认识错误与逻辑混乱 物权公示原则,其全称应为,物权变动的 明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我国的物权法律制度的法制讲座中谈到:不动产登记制度和物权法律制度关系如此密切,但在物权法中只能择其要者作规定,具体入微的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2063.html -
了解详情
即使出于恶意也能取得所有权,并因此认为“在现代民法普遍建立起善意取得与公示公信制度后,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生存空间几乎丧失殆尽,其交易保护功能已被这些制度抽空。 保护交易安全的需要而对原物主的追及权的强行限制。但是对于物权法中另一个重要的设计物权公示该如何解释呢?交易第三人正是因为法律规定的占有的公信力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965.html -
了解详情
为符合其它法律行为的生效条件的,许可其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例如设定不动产物权,依照物权公示原则应当登记,但是当事人没有登记。此时虽不能认为当事人之间已经设定物权 担保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罗马的信托制度。在日本、德国、瑞士、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广泛存在。然而,在物权法中却没有作出明文的规定。让与担保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958.html -
了解详情
,而且在无数次市场交易中被人们实践着。“公示公信力是物权变动制度的灵魂”[3],缺少了物权公示原则及由此产生的公信力,物权法无法成为一个严密的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272。[3]傅穹、彭诚信,物权法专题初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104。[4][德]K茨威格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659.html -
了解详情
,或者以当事人一方的内心意思为要件。有人认为,物权行为理论直接为物权制度中的公示原则、公信原则、占有制度、登记制度等提供了存在的合理依据。这也是不完全 的需要,法律宜采取公示原则和公信原则。(五)因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固有的缺陷,原有的积极作用在现代法上也被善意取得等制度所取代,我国物权法不宜引进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456.html -
了解详情
略去,请见谅)。4.物权行为独立性与物权法原则。中国物权法草案说明特别指出中国的民法学理论中,对物权法定原则、物权绝对原则,物权公示原则、物权特定原则一般已接受, 言之:(1)意思主义虽属简便,但物权变动欠缺公示性。有碍交易安全。登记或交付对抗制度,不能全面解决公示问题,徒然造成复杂的法律关系。(2)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299.html -
了解详情
一国物权法的基本构思和物权法本身功能的发挥。对此,笔者以为物权法定,必须有四个方面:物权种类法定、物权内容法定、物权效力法定和物权公示法定。(注: 必然结果,导致处分上的债权性。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本质,必须在物权法中对该制度赋予明确的物权的效力。 最后,物权变动的公示制度法定。法律明确规定物权变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209.html -
了解详情
有哪些因素。 物权行为,要发生相应的物权法上的法律效果,首先需符合两项要件,一是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要件,另一是公示要件(在动产为交付,在不动产为登记) 常见的。在所有的法律制度中都可以产生契约,…。首先是在债法中,它们是债产生的最基本的渊源,人们称这些契约为债务契约。此外在物权法中它们也同样广泛地应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884.html -
了解详情
的撤销制度。 本章第137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届满,土地承包经营权消灭。”只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消灭的一个原因,不够全面。应该在物权法中对 页。 [11] 孙宪忠:《中国物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161页。 [12] 孙鹏:《物权公示论——以物权变动为中心》,法律出版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651.html -
了解详情
既不是物权也不是债权,但是,它可以挂靠地规定在物权法中(P182),以解决人们无谓的争论。但笔者以为,这虽是一个办法,但不够彻底,我们还是应该明确 人,所以各国民法对此项制度多采批评态度,这也正是导致优先权衰微的一个原因。在如何解决物权公示制度与优先权的冲突,补救优先权欠缺物权公示性缺陷的问题上,各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42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