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考察因素缺少内在的关联性,很可能得出自相矛盾的考察结论。也就是说,若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角度出发,可能得出该行政犯由于社会危险性较大而属于不典型行政犯 ,⒃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却提出要对经核实属于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一律予以刑事立案、审查起诉。⒄中央政法机关间的意见不统一,直接导致了各地法院在处理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39216.html -
了解详情
的精神伤害。原告认为,被告黄烽明知陈光顺没有小车驾驶资格,却将具有高度危险性的闽AB9235号轿车借给陈光顺驾驶,具有明显的过错,依法应对陈光顺的死亡承担赔偿 本起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 本案中,死者陈光顺无驾驶资格且醉酒驾驶轿车的行为,违反了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九条第一、二、四款、第二十二条第二 ...
//www.110.com/panli/panli_184813.html -
了解详情
积极的一般预防也在持续抬头。 2007年提高酒后驾驶罪、醉酒驾驶罪的刑罚,就正是试图通过刑罚的威吓力来抑制违法行为;增设危险驾驶致死伤罪、汽车驾驶过失致 危险。在其意图与效果上,共谋罪究竟是处罚行为的危险性,还是处罚行为人的思想或者意思的危险性,仍有必要谨慎辨别。 近期的犯罪化,也招致了保护法益的稀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274.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者都加以处罚,这就是刑罚残缺不全的特征。[9]耶塞克认为,应受处罚性取决于三个因素:法益的价值、行为的危险性和行为人的思想可责性。[10]因此,要 。二是要加强刑法理论问题研究,避免单纯地现象立法。例如《刑法修正案(八)》中提出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那么,吸毒后驾驶机动车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846.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者都加以处罚,这就是刑罚残缺不全的特征。[9]耶塞克认为,应受处罚性取决于三个因素:法益的价值、行为的危险性和行为人的思想可责性。[10]因此,要 。二是要加强刑法理论问题研究,避免单纯地现象立法。例如《刑法修正案(八)》中提出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那么,吸毒后驾驶机动车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825.html -
了解详情
且系朋友关系,都应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二条第三款不得醉酒驾驶车辆的法律规定。事发当日,原、被告在一起吃饭、喝酒。尔后,原告却让饮了酒的被告驾驶车辆送其回家,乘车的原告明知被告酒后驾车的危险性,却持侥幸心理让被告驾驶车辆行驶,结果导致交通事故 ...
//www.110.com/panli/panli_20860480.html -
了解详情
丁应当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就此例分析,对于乙而言,其饮酒行为是其自发进行的,他人并无强迫,作为一个正常人,其应该知道酒后驾驶的危险性,因此乙自身的过错 往往也可能针对社会公共安全的醉酒驾驶就是典型的例证。创设共饮人安全保障义务的目的在于保护饮酒人的安全,进而减小饮酒特别是醉酒行为对于社会公共安全的威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0831.html -
了解详情
所以,实行行为与责任能力同时存在的原则仍被肯定。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结果之间的相当因果关系,在实行行为的危险性与该危险的实现能认定时被肯定。是否能够认定原因 责任能力的丧失在最终被实现的法律上的构成要件没有包含时(例如,自己醉酒,不能说就是德国刑法典第316条意义上的驾驶汽车属之),过失责任借助原因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331.html -
了解详情
,实行行为与责任能力同时存在的原则仍被肯定。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结果之间的相当因果关系,在“实行行为的危险性”与“该危险的实现”能认定时被肯定。是否能够认定 能力的丧失在最终被实现的法律上的构成要件没有包含时(例如,自己醉酒,不能说就是德国刑法典第316条意义上的“驾驶汽车”属之),过失责任借助原因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38.html -
了解详情
论处,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已经成为一种正常的市场经营行为;醉酒驾驶但未造成重大事故的行为曾经只作为行政违法行为予以处罚,但《刑法修正案(八)》将其 论的合理成分。因为对没有实施犯罪行为的人,不可能单纯出于预防犯罪的需要而判处其刑罚,可见基于预防需要所考虑的人身危险性的判断也要以社会危害性作为前提和重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148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