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减少了违法性,还是减少了责任,抑或兼而有之?其中,责任减少说认为,责任是对犯罪决意的非难可能性,只要基于自己的意思,放弃原有犯意,即可反映行为人具有脱离反规范的 ,欲犯而不能的则不具有任意性。客观说主张比照社会一般观念,看能否将中止犯罪的原因认定为外部障碍,来判断有无任意性。限定的主观说出于只有规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8665.html -
了解详情
是指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发生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⑷既遂标准问题前文已经加以说明,目的说的弊端明显应当以构成要件齐备说为 看来,如果某行为已经构成了既遂形态,犯罪人便不可能再成立中止犯罪。很明显这种观点是基于对犯罪停止形态之间不能共存的基础上得出的,但是上文已经对这种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5245.html -
了解详情
,中止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其行为的客观危害性都减少了,其他共犯者因没有中止犯罪,其主观恶性和行为的客观危害性并没有减少,因此,刑罚的减免不能给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89页。 [8]转引自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595-596页。 [9]马克昌主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0091.html -
了解详情
一行为已经具有了故意伤害的客观构成的形式。 二、紧急避险视角下的解释 如果中止犯罪的行为单从表象上看的确是符合了客观构成要件的,但是在实质上 .刑法学:第3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310. [5]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482. [6][7]高铭暄.刑法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9245.html -
了解详情
一行为已经具有了故意伤害的客观构成的形式。 二、紧急避险视角下的解释 如果中止犯罪的行为单从表象上看的确是符合了客观构成要件的,但是在实质上仍然 楷.刑法学:第3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310. ⑸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482. ⑹⑺高铭暄.刑法学原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9233.html -
了解详情
立法可以从刑事政策角度出发,在已经犯了罪的行为人之间架起一座中止犯罪的黄金桥(eine goldene Bruecke) 。[10]此说出自费尔巴哈的刑事政策 几经变迁的《苏俄刑法典》现在早已发展演变为《俄罗斯联邦刑法典》,且关于中止犯的规定也发生了重要变化,[22]但我国现行刑法立法并没有继续追随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4305.html -
了解详情
则直接适用第114条,而不再适用刑法总则关于未遂犯的处罚规定;而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行为人自动中止犯罪,避免了严重后果发生的,应认定为犯罪 ,载《河北法学》2009年第3期。 [11]刘志伟主编:《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疑难问题司法对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8-69页。 [12]前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996.html -
了解详情
模型,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1.局中人(Player),即博弈的参与人。在共同犯罪中,指各共同犯罪人。 2.信息(Information),是局中人有关博弈的知识。 )。对于这样的均衡解,国家会是乐见其成的,毕竟共同犯罪人最终都选择中止犯罪至少不会消耗破坏更多的资源,对于犯罪人而言,无论对方是否选择继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8977.html -
了解详情
模型,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1.局中人(Player),即博弈的参与人。在共同犯罪中,指各共同犯罪人。 2.信息(Information),是局中人有关博弈的知识。 )。对于这样的均衡解,国家会是乐见其成的,毕竟共同犯罪人最终都选择中止犯罪至少不会消耗破坏更多的资源,对于犯罪人而言,无论对方是否选择继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8917.html -
了解详情
模式。无论是1979年刑法还是1997年刑法创制的过程中,大陆立法机关都把未遂与中止严格区分开来。 第二,对未遂犯处罚的理论根据与宽容程度不同。这一问题涉及 非议。其三,刑罚目的论。该说从刑罚目的与效用出发,认为行为人着手实行犯罪之后自动中止犯罪,这说明行为人具有悔改之意,表明其对法的价值已重新承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21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