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二)完善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制度,正确处理法院取证与当事人举证的关系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 载《中国法学》1997年第3期。[15]陈响荣等:《诉讼效益与证明要求-论在民事诉讼中应确立高度盖然性原则》,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1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48.html -
了解详情
不同的观点,但其核心都涉及到实体性的请求权。从程序法的角度来看,请求权构成了民事诉讼的前提和中心。再次,请求权联系现实权利。请求权是一项独立的实体 各个请求权可以同时并存。在成立要件、举证责任、赔偿范围、时效以及抵销等方面,各个请求权相互独立。对这些竞合的请求权,当事人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请求权进行主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641.html -
了解详情
。 [22] 这里我们使用了“调处”一词,是希望它能涵盖清朝州县民事诉讼以下三方面的特征:(1)地方官经常从事劝导当事人和解息讼的工作;(2)虽然大多数当事人慑 远较刑法发达,相应地,在诉讼法方面也是刑事诉讼程序因袭和附属于民事诉讼程序。参见周:《罗马法原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57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060.html -
了解详情
三者之间不能选择适用是同样的道理。训诫、罚款的适用是因为迟延举证的行为构成了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而给予的惩罚;赔偿损失是因为当事人的迟延举证行为客观上造成了对方 程序的正义性,到注重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双重价值,再回归到唯实体论;从重视裁判,到注重裁判、调解均衡,再重新回归重调解轻判决;从严格执法转向宽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1246.html -
了解详情
。按照证明责任理论,在一般情况下,民事诉讼中待证事实应由主张该事实的当事人负责证明,并在该事实举证不能或举证后事实仍然真伪不明时由其承担败诉的 规定。 【作者简介】 赵泽君,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 【注释】 [1]季卫东:程序比较论,载《比较法研究》1993年第1期。 [2][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3917.html -
了解详情
审查。但判决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除外。 其《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也做出了关于举证时限的规定,但是,并没有排除当事人在 的呼吁,有学者甚至把它提升到了切实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和从整体上提高审判质量的高度。[35] 第一审是民事诉讼的基础与核心,只有认真对待第一审,才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1741.html -
了解详情
Vermutungen, Berlin 1966,S. 97。 {88}Rolf Sturner教授在1976年他的教授资格论文《民事诉讼当事人的释明义务》(Die Aufklarungspflichtder Parteien des Zivilprozesses)提出诉讼法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6199.html -
了解详情
影响了当事人的行为。 市民一般会在交易时就考虑到旋即涉讼情形下的举证问题,而且还会及早准备以绝后患。当事人之间缔结的证明责任契约即是著例。诉讼中, 。甚至将证明责任描述为民事诉讼的尾骨。行为责任说作为从规范说与证明责任规范说论争中重新反省证明责任论的尝试,将诉讼前与诉讼过程中当事人的行为责任纳入考察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951.html -
了解详情
也有人认为,这在理性上,可能是受审判方式改革的影响,将强化当事人举证责任的经验移植到执行工作中,也可能是诉讼模式由职权主义向对抗主义靠拢之趋势在执行领域 判决书的现象。这种现象最早发生在武汉(2001年)。在甩包袱的背景下,申请人(民事诉讼的胜诉方、债权人)因无力完成财产调查任务,无法实现判决利益,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015.html -
了解详情
原则的规定也存在一个缺憾和留下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仅对合同案件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作出规定,未设置可适用于整个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是其不足之处。在 ,而不包括因证据不足而作出的无罪判决。民事判决的预决效力,从主体上应限于参加该诉讼的当事人,在客体上应限于判决主文认定的事项。至于判决中所认定事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34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