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事物,使认识与对象的实际情况相符。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一直把客观真实作为诉讼证明的目的,认为法院所确定的案件事实必须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一、客观真实 法官判断全案证据及认定事实的行为准则,法官在判断证据时是以证明标准为衡量当事人是否解除证明责任和是否认定事实的分界线的。 问题的另一面是法官怎样判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062.html -
了解详情
两个层面入手:一是要明确公诉人与被告对其主张需要提供证据证明的责任,以及达到的证明标准或程度;二是在此基础上,法官需要调查证据的条件。 ( .L.Rev.1193(1992),p.1197. [14]林钰雄著:《严格证明与刑事证据》,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179页。 [15]龙宗智:证明责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908.html -
了解详情
的存在与否,犯罪结果变成了决定犯罪目的的依据。这时我们可以发现,在这种证明标准下,集资诈骗罪的犯罪结果随着犯罪目的变成了犯罪的必备要件,而集资 适用于金融诈骗犯罪的全过程。基于此,我们认为金融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判断标准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1. 判断金融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控制条件 我们将此作为判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125.html -
了解详情
认识事物,使认识与对象的实际情况相符。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一直把客观真实作为诉讼证明的目的,认为法院所确定的案件事实必须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这一诉讼理论是 是法官判断全案证据及认定事实的行为准则,法官在判断证据时是以证明标准为衡量当事人是否解除证明责任和是否认定事实的分界线的。问题的另一面是法官怎样判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522.html -
了解详情
此举毫无实际价值。实践中有人根据分层理论,认为,检 察机关没有必要要求公诉证据标准必须达到最终足以定罪的程度,3有的检察官还认为,起诉无须按照法院作有罪 人员更高明法官作为最后一个对此问题作出评判的主体,如果他认定指控事实已经达到证明标准的要求,在实质意义上, 这一判断是在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判断基础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088.html -
了解详情
一定程度上的任意性。(2)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所有刑事案件的有罪证明标准都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所谓事实清楚,是指司法人员主观上 泄露患者的秘密等。(6) 三、采取非法证据排除原则 关于排除非法证词证据的证明标准《刑事诉讼法》中没有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9364.html -
了解详情
甚至保障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反对者则认为这种预防性措施实质上是对那些尚未被证明有罪的嫌疑人预先进行自由之剥夺,带有一定的预期惩罚性,违背了法治国家的 标准达到什么程度,立法未做具体规定。总体而言,现行刑诉法所规定的逮捕证明标准低于七九年刑事诉讼法的要求。因此,无论是从纵向还是横向角度分析,我国审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0434.html -
了解详情
的诉讼阶段,诉讼主体及其采取的诉讼行为均有不同。这些因素要求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根据刑事诉讼的规律来看,审查起诉作为侦查和审判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 标准的设定,应当随着诉讼过程的推进而呈现出越来越严格的趋势。[①] 3、证据标准的主观性。在办案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司法人员应该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6851.html -
了解详情
。 一、证据提出责任与说服责任 (一)证据提出责任与说服责任的区别 大陆法系民事证明责任意味着要件事实真伪不明情况下,一方当事人所承担的败诉风险。这一命题 为大陆法系提供些许启示。比方说日本民事诉讼法规定公害诉讼中的因果关系的证明标准仅仅是盖然性便是受到美国证据优越的启发。根据盖然性说,当事人对于公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459.html -
了解详情
责任和主张责任;后者包括了一般责任、特定责任及证据性责任。 二大陆法系证明责任的概念 1883年,德国法学家尤利乌斯格拉查(JuliusGlaser)率先提出了 在陪审团预审。在预审程序中,检察机关必须提出足够的证据达到可能性根据的证明标准才能将案件移交法院迸行审判,否则,检察机关应担当相应的不利后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14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