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并没有捏造事实,意图使王某受刑事追究的故意,只能算是检举失实,因而不构成诬告陷害罪,应依法驳回王某的诉讼请求。[评析]: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是:根据我国 上没有虚构犯罪事实的故意,而系客观上因误解而发生了告诉失实的后果,错告并非诬告,不是犯罪行为。本案中,李某怀疑王某家的长虹彩电系偷窃所得,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626.html -
了解详情
死亡的;7.刑讯逼供,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三、诬告陷害案(刑法第一百三十八条)诬告陷害罪,是指故意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机关告发,意图陷害他人 的重大事故区别开来;与国家工作人员由于严重官僚主义和极端不负责任而造成重大损失的玩忽职守罪区别开来;与破坏事故、自然事故、技术事故等区别开来。该条所说的“工厂、 ...
//www.110.com/fagui/law_23141.html -
了解详情
伪证行为切实有存在较大社会危害,需要刑法责罚的可能,但是可以通过其他罪,如诬告陷害罪来追究责任。 2、近年来关于沉默权的讨论持续升温,学界对“如实 嫌疑人、被告人尚且如此,而对被害人伪证追责,似乎不符情理。 支持被害人成为为证罪的主体的理由有: 1、实际上,被害人作伪证的这种行为具有妨害司法客观公正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1827.html -
了解详情
,而过失地提起不实的控告或者检举,不负法律责任。刑法第243条规定了诬告陷害罪,并规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 性原则。 实际上,刑事手段与民事手段对于恢复受害人的名誉没有什么差别。因为判决被告人有罪与判决被告败诉,都可以起到端正视听、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的效果。甚至可以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556.html -
了解详情
,而过失地提起不实的控告或者检举,不负法律责任。刑法第243条规定了诬告陷害罪,并规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 性原则。 实际上,刑事手段与民事手段对于恢复受害人的名誉没有什么差别。因为判决被告人有罪与判决被告败诉,都可以起到端正视听、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的效果。甚至可以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110.html -
了解详情
为知道或者可能知道。例如2001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构成嫖宿幼女罪主观上是否需要具备明知要件的解释》规定:行为人知道被害人是或者可能是不满14周岁 却要求行为人对并不包含的结果具有目的。例如我国《刑法》第243条规定的诬告陷害罪,并不要求发生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结果,但却要求对这一结果的目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2536.html -
了解详情
为知道或者可能知道。例如2001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构成嫖宿幼女罪主观上是否需要具备明知要件的解释》规定:行为人知道被害人是或者可能是不满14周岁 却要求行为人对并不包含的结果具有目的。例如我国《刑法》第243条规定的诬告陷害罪,并不要求发生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结果,但却要求对这一结果的目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66.html -
了解详情
人的财物一旦失去控制(抢夺的另一面即是失控)而被他人处置,则意味着刑法设立抢夺 罪所意欲保护的所有权受到实际损害,因而是犯罪既遂。至于行为人是否实际得到财物 、 应对;而一旦被诬陷人落入冤 狱,其直接责任人显系司法机关而非诬告人。诬告陷害罪必然侵犯的直接客体仅为司法 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而并非被诬陷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086.html -
了解详情
看出其所要保护之法益,而是必须透过单一构成要件与其他同一类型而列在同一罪章之不法构成要件之刑法解释工作,才能得知。这是因为,近现代国家为了准确把握各种犯罪 的个人法益(人身权利),而不是为了保护国家司法审判的正常活动。 由此出发,在我们考察诬告陷害罪的犯罪构成时就会对其客观行为作出以下的限定:诬告陷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6649.html -
了解详情
,监管人员指使被监管人殴打或者体罚虐待其他被监管人的,宜认定为虐待被监管人罪的间接正犯。 [49]按照这个逻辑,司法工作人员指使联防队员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刑讯 犯罪的可能性,若没有成立不同犯罪的可能性,如我国刑法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诬告陷害罪的从重处罚这样的规定,讨论责任身份实际上没有多大的意义。不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306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