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人是否轻信能够避免,也只是意味着不能认定行为人构成故意犯罪,但不影响将其行为认定为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如若因为没有查明行为人是否轻信能够避免,既否认行为人具有故意,也否认行为人具有过失,就必然造成处罚的空隙。所以,轻信能够避免只是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 以上结论并非仅仅出于防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987.html -
了解详情
的味道,它从行为人可能具有的事实心理和行为出发,认为只要行为人具备可能的特定过失心理,实施了上述对违法票据予以承兑、付款、保证行为之一或者违法发放贷款行为并 时认为,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中的明知,主要是作为总则中的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具体化而规定的。{18}(P.131)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此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8469.html -
了解详情
安全罪。 【评析】 笔者赞同第三种意见。 被告人杨奇彬的主观方面不符合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交通肇事罪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认定是否以危险方法危害 。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及交通肇事罪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但对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均持否定态度。以危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6580.html -
了解详情
】正义网 【关键词】出租车司机 【写作年份】2011年 【正文】 一、基本案情 王某驾车过失撞倒他人后,在旁人的要求下,拦一辆出租车,请求出租车司机林某协助将 然发生了,其主观上已经认识到死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而轻信能够避免,系过于自信的过失。 2、林某对被害人的死亡,有作为义务而没有作为,在客观上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173.html -
了解详情
方面,因此此处仅对其合理性进行论证。 根据刑法学界的通说,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在认识因素上是相同的,即都是认识到其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 罪过形式。 有观点认为,复合罪过形式的缺陷在于法定犯罪主观要件要么是故意要么是过失,如果认为是复杂的主观要件实际上就没有主观要件。进而认为应当引进规范的要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872.html -
了解详情
反之不构成犯罪。之所以作出这种差别性规定,是因为现代刑法以惩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惩罚过失犯罪为补充(例外)。 就防卫过当而言,如前所述,其以造成不法侵害人重伤 形式既可能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也可能是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例如,行为人在故意实施杀人行为时,客观上符合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67087.html -
了解详情
实践中,如果依据防卫人的主观方面决定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则在一般情况下防卫人自信其防卫强度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没有超过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如果依据防卫的客观 的正当性决定了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不可能是直接故意,而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以及间接故意,都是没有犯罪目的的罪过形式,与防卫过当的目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8197.html -
了解详情
定以其它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所以难以定夺罪名,原因是放任的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在实践中界限模糊、难以认定,因而定罪的难点最终转化为故意和过失 法院的判决。 [9] 值得一提的是,对交通肇事案件,目前我国实践中法官对故意和过失的认定,非常谨慎,并没有大量适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2、用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8112.html -
了解详情
方面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肇事者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在主观上一般是故意,也有过失的情形;第二阶段犯罪行为人对自己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主观上是过失 不能还击,他才敢于殴打司机。张某某对危害公共安全的后果没有认识,存在过于自信的过失。因此,张某某的行为不能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第二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2844.html -
了解详情
以致发生正在高压线上作业的刘清林、刘清春遭电击死亡的严重后果。被告人主观上有过于自信的过失,客观上有关闭电闸的行为,而此行为与被害人刘清林、刘清春的死亡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被告人袁玉春的行为已触犯刑律,构成过失杀人罪,应予处罚。该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第十二条的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83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