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前述观点,在德国现代民事诉讼法学理论上被全盘继承了下来。可见,德语举证责任中的责任既不是义务,也不是制裁,而是一种负担:如果当事人积极举证就会摆脱 推进,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研究才逐渐繁荣起来。但迄今为止,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还主要是粗放式的,其基本特点是:重价值、轻规范,重主义、轻问题,重权利、轻义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599.html -
了解详情
的民事诉讼法一般不规定基本原则。例如德国和日本的民事诉讼法在总则中首先规定作为诉讼主体的法院和当事人。苏联民事诉讼法则在总则中对基本原则集中作出规定。我国各 ,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诉讼的进行。处分原则作为民事诉讼法特有的一项原则,是由民事法律关系的特点和民事权利的性质决定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的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758.html -
了解详情
(二)举证时限制度之横向比较 1、美国。美国是实行彻底当事人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国家。根据《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16条第3款第15项规定法院可以在 若当事人违反审前命令提出新证据,法官可以拒绝审理或者限制当事人的证明活动。美国民事诉讼法的显著特点就是审前准备与开庭审理程序分开,审前准备以证据开示程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593.html -
了解详情
义务应当居于优先地位。中立性是司法的本质特点,也是给予当事人平等保护的宪法要求在司法领域里的必然反映。同时不能不说阐明义务行使的直接目的之一就是实现不同地位的 模式的瓦塞尔曼也认为辩论主义仍是现行法律的主要原则。双方当事人的自我负责在今天的民事诉讼中仍具有优先性。它通过辩论主义得到保障。不存在任何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581.html -
了解详情
程序,是指法院受理案件后至开庭审理前,法院和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所遵循的一系列步骤和规程。它是民事诉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法官开庭审理案件和对案件作出 ,试行调解等等审前准备工作。其特点是在法院主持下,各方当事人进行非庭审式的会谈,面对面进行主张、事实,证据及法律适用的交换,以归纳总结有关存在争议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058.html -
了解详情
: 1.一面关系说 该派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科累尔。[5]他们认为,民事诉讼存在法律关系是无可争议的。但它只是当事人双方间的一种关系即原告与被告的关系 调整的,所以,它们也就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11]他们分析道,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具有四个特点:第一,法院是每个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当然主体;第二,法院的利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5832.html -
了解详情
,主要是在学习和引进前苏联民事诉讼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特点就是国家对诉讼进行全面的干预和监督,以追求司法的公正性。这一制度设计与计划经济体制 行使审判权,混淆了审判权和检察权的明确界限。 (六)抗诉权的行使方式与条件缺乏相应的规范。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可以自由处分的私权利,国家权力理应避免强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741.html -
了解详情
性,这也是不告不理原则、诉审分离原则所要求的。这些原则是诉讼制度最基本的特点所决定的。法院如果以职权主动启动再审程序,势必将自己推到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我国民事诉讼机制应当充分保障当事人再审申请权的有效性和实益性,并通过立法予以明确,改变当前这种模糊不清的状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411.html -
了解详情
救济是在法律上对民事诉讼当事人诉讼权利受到侵害的纠正和补救,它是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的对语,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面对现行法有当事人民事诉权利却没有 的救济程序作保证。因此建立当事人诉讼权利法律救济制度,必然包括救济的程序性建构。程序性建构的实质性工作就是根据具体程序的特点确定程序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408.html -
了解详情
信息,只要这些信息看起来可能导致发现可被采纳的证据(《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26条〔1〕。一方当事人不能以所寻求的信息不可能被法庭采纳为依据来反对另一方当事人 审前准备程序,但仍有与之相类似的规定,即审理前的准备活动。我国审前准备活动的特点是法官主导下的从程序到实体的准备,这其中,法官主导下的实体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01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