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为的当时是否具有行为的可选择性,来证明行为人是否存在主观罪过,从而认定是否构成犯罪。驾车送被害人前往医院抢救途中,行为人主观上自然能够认识到车速过快可能会造成 先前犯罪行为招致的使他人处于正在发生的危险,为了中止犯罪或使损害结果大为减小,而在迫不得已情况下实施的,损害另一较小或同等价值法益的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0393.html -
了解详情
非常典型,第24条第1项规定,行为人自动中止犯罪或主动阻止犯罪完成的,不因犯罪未遂而处罚。如该犯罪没有中止犯的行为也不能完成的,只要行为人主动阻止 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160页; (2)、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384页: (3)、赵秉志主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092.html -
了解详情
指犯罪行为人在确信能够将危险行为进行到底的情况下,基于本人的意志决定而停止犯罪的行为或主动防止危险结果的发生,这种自动性的主观内容是犯罪人自愿抛弃危险犯 实行完毕,客观危险状态出现后,但客观的危险状态尚不足以对法益造成损害之前,行为人自动中止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当然可以成立危险犯的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790.html -
了解详情
实行犯罪而未遂的,可以减轻其刑,但基于自己的意志而中止犯罪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刑罚。①意大利刑法典第 56 条第二款、第三款、第四款分别规定: 以熟人为侵害对象会使犯罪人感到将会面临身败名裂以至锒铛入狱的危险,这种情况下放弃犯罪的行为并非出于犯罪人真诚悔悟和对法律价值的重新承认,而是为了保护自己,而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935.html -
了解详情
在行为的当时是否具有行为的可选择性,来证明行为人是否存在主观罪过,从而认定是否构成犯罪。驾车送被害人前往医院抢救途中,行为人主观上自然能够认识到车速过快可能会造成 先前犯罪行为招致的使他人处于正在发生的危险,为了中止犯罪或使损害结果大为减小,而在迫不得已情况下实施的,损害另一较小或同等价值法益的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201.html -
了解详情
处分。被告人不服提起上诉,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原审被告人陈丙在绑架勒索中自动中止犯罪行为, 是中止犯, 应免除处罚, 一审判决正确无误, 遂裁定维持原判。 以上三个案例存在 如果部分共犯既遂, 则全案所有共犯均属于既遂, 不可能出现部分共犯成立既遂而部分共犯成立未遂或中止的情况。即便是强奸、脱逃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483.html -
了解详情
发生之前都应当给予行为人自动有效地防止结果的发生的权利。如果行为人此时能抛弃犯罪意图,千方百计阻止危害结果的发生, 不仅说明其主观恶性已经减小,而且行为的客观危险性业已 意志又消除这种危险状态, 避免了实害结果的发生。如果对这种情况不按中止犯罪以较轻的处罚, 那么以后类似的情况就不会出现。行为人所做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469.html -
了解详情
性的此岸架设后退的黄金桥 (李斯特语) , 会鼓励更多的人中止犯罪, 符合预防犯罪的刑事政策的要求[ 1 ]。这一理论后由李斯特进一步论证和 刑的基础, 因此也被称为现实主义。基于客观主义刑法理论的影响, 大陆法系刑法学者关于中止犯的减免处罚根据提出了各种学说违法性消灭减少说、危险消灭说。 违法性消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647.html -
了解详情
性的此岸架设后退的黄金桥 (李斯特语) , 会鼓励更多的人中止犯罪, 符合预防犯罪的刑事政策的要求[ 1 ]。这一理论后由李斯特进一步论证和 刑的基础, 因此也被称为现实主义。基于客观主义刑法理论的影响, 大陆法系刑法学者关于中止犯的减免处罚根据提出了各种学说违法性消灭减少说、危险消灭说。 违法性消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451.html -
了解详情
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发生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其特征有三:第一,行为人必须实行了一定的危害行为;第二,危害行为存在着足以造成 联邦德国刑法典》第24条第l项规定:行为人自动中止犯罪或主动阻止犯罪完成的,不因犯罪未遂而处罚。如该犯罪没有中止犯的行为也不能完成的,只要行为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19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