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依据、需罚性是处罚与否的判断依据的传统,认为体系的构建必须以预防的目的作为指导原则,不仅在刑罚论而且在犯罪论中都应该考虑刑事政策问题。因此,骆克 后来传至德意志,通行于整个普通法时代。在审问程序本身以及审问程序的证据法则上,都承认此种理论是必然的。在审问程序上,审判依照职权开始调查,其顺序是,首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88.html -
了解详情
权滥用的角度出发,应当坚决排除通过非法手段所取得的证据的有效性。这是以程序否定实体,是刑事领域里人权保障观念的体现。但是,仅仅因为侦查主体分工上的差异 对证据合法性审查的判断方式是缺乏依据,也是十分荒谬。由此可见,在受贿犯罪的证据认定方面,我们不能单纯因侦查主体的不同而一律否定其证据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258.html -
了解详情
相当性说认为,职业相当性意味着按照为通常的中立的社会所普遍接受的规则进行操作的行为,其评价并不在刑法的分析和判断之外;职业相当性行为并不意味着刑法规范的 从现代社会对银行业务快捷、匿名、安全等要求的考虑,不应科予银行业过重的审查客户资金来源去向的义务;即便关于贷款的行政法规规定银行贷款时应认真审查申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961.html -
了解详情
法系国家,“盖然性”标准除了适用于民事案件之外,也适用于刑事案件,尽管民事案件与刑事案件对“盖然性”在要求上有所不同。在对“盖然性”的认识和理解上,大陆法系国家的 的立法规定上可见,大陆法系的证明标准与法官的自由心证联系密切,即法官通过对证据的审查判断所形成的那种内心信念的“心证”,当这种“心证”达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83.html -
了解详情
的内容普遍比较简单,突出表现在认定事实和判决理由部分。[37]在认定事实部分,主要表现在对证据的审查判断不具体,这一问题目前已得到基本改进。判决 问题有两个批复:一个是1955年在回答新疆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刑事案件中能否依据宪法定罪量刑问题时的答复说,法院不能适用宪法进行定罪量刑;另一个是1987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69.html -
了解详情
事实发生的可能性或者概率大于不发生的可能性和概率,事实即可确认,此为优势证据。而刑事诉讼要求最高,其可能性和概率必须达到强势证据的程度,相当于英美法系“超越 事实的证明标准要高于程序法事实。如对当事人申请回避的审查、不公开审判申请的审查及法院作出的证据保全、财产保全、先予执行裁定及督促程序、公示催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931.html -
了解详情
笔者认为,前两个规则自然适用于被害人陈述。鉴于我国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已经基本确立了控辩式庭审模式,使得刑事证据形成朝着抗辩式方向发展迈出了可喜 排除规定》还详细规定了排除非法言词证据和审查判断证据的诉讼程序,可以进一步保障用作定案根据的被害人陈述的合法性。但是,笔者认为,上述规定显然没有考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0387.html -
了解详情
推定有如下理由: (一)有哲学依据:人类认识是非至上的,人的判断力也是有限的,刑事证明是对过去历史的重建,证据的存在与否本身就是很偶然的事情, 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从而更准确地认定犯罪事实和定罪量刑。当然,无论是常态联系还是由此产生的推定事实均要经过严格的司法审查,并不是必然采用。同时,为了增强常态联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0193.html -
了解详情
解决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所以对案件事实和证据的审查判断离不开人类社会生活经验法则和逻辑规则。正是由于自由心证原则本身的合理性,自近代以来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 》(第3卷),法律出版社,第475页;樊崇义:《客观真实管见 兼论刑事诉讼证明标准》,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1期。 [21]龙宗智、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1493.html -
了解详情
,以具体的妥当性为主导,始合乎公平正义。[21]当然,如何做到正确诠释和判断立法目的,则需司法主体法律素养、司法经验及职业责任等各方面的积淀融合。 其次,从法律 进行全面审查,但从实践看,二审法院对法律适用的审查较为谨慎。于是在二审和再审程序中,往往会因为事实与证据的认定不足而发回重审,因犯罪构成解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794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