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因嫉妒生很联合杀死自己的亲小叔,检察院以故意伤害致死立案,主犯是女的,女主犯一人顶罪,说不是男的杀的,而男从犯也说不是他杀的人 司法鉴定的话,会有人为的因素来鉴定女主犯吗? 从犯被放出来之后根据法律还会被关押吗? 残疾人员作案会受到约束吗? 受害人家属是什么时候去请律师合适?法院宣判之后还是之前?...
//www.110.com/ask/question-1778993.html -
了解详情
我弟弟开车从小区出来,在小区路上,有几个人喝多了,我弟弟按喇叭,希望他们让开,结果他们一行几人,扭身过来拉车门,抓住我弟弟就打,我弟弟被人抱住,其他人拿砖和铁锨来打我弟弟,其中一人喊,我是大勇,我弟弟说管你是谁,拿出随身带的水果刀,将其中一人捅死,我不知道法院会怎么判?属于故意伤害致死还是什么啊?...
//www.110.com/ask/question-350989.html -
了解详情
,而日本1907年制定的现行刑法典也的确没有犯罪集团的概念,但是日本现在无论判例还是理论都广泛承认共谋共同正犯的概念,就是为了对付集团犯罪中没有亲自实施实行行为而 ,但无法查明死亡结果是乙加入之前由甲单独造成,还是加入之后两人造成的。问:乙是否承担故意伤害(致死)的责任? 【案例九】甲对丙使用欺诈手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0970.html -
了解详情
?遗弃致死的行为性质,按日本法的规定,可以等同于伤害致死,而我国刑法规定,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其间差距如此之大的 两者了。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罪的加重处罚事由,无须考虑对于致人死亡是过失还是故意,只要客观上由于行为人的逃逸行为而造成了他人的死亡结果,就应加重其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2683.html -
了解详情
广受非议),而没有规定指使肇事逃逸的共犯。其实,无论逃逸致死还是肇事逃逸都属于故意犯罪行为,不能因为司法解释仅将133条确定为交通肇事罪一个罪名 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以为被害人已经死亡,为了隐匿罪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8973.html -
了解详情
重处罚;[1]由于故意伤害罪(轻伤)的法定刑(法定最高刑为三年有期徒刑)低于遗弃罪(法定最高刑为五年有期徒刑),对轻伤结果无论持故意还是过失态度,均 危险,最终发生死亡结果。因此,国外刑法理论一直以来都在致力于区分保护责任者遗弃(致死)罪(国外刑法一般将遗弃罪分开规定为非保护责任者遗弃罪即单纯遗弃罪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9301.html -
了解详情
是认定为遗弃罪还是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量刑上相差悬殊。因此,区分遗弃罪与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重伤及伤害致死)是我国刑法 或者放任被害人死亡,但要求行为人对被害人生命、身体的危险持希望或者放任态度;成立故意杀人罪,要求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被害人死亡。例如,将婴儿置于行人较多的场所或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6978.html -
了解详情
受非议),而没有规定指使肇事逃逸的构成共犯。其实,无论逃逸致死还是肇事逃逸均属于故意犯罪行为,不能因为司法解释仅将133条确定为交通肇事罪一个罪名 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以为被害人已经死亡,为了隐匿罪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231.html -
了解详情
不力。一方面,假定在上述“共同施暴致人死亡案”中,事后无法查明究竟是A的行为还是B的行为导致被害人死亡的致命伤,那么,根据完全犯罪共同说和存疑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 事后无法查明究竟是因A的暴力行为还是因B的暴力行为导致被害人死亡,依照部分共同犯罪说的主张,A和B在故意伤害(致死)罪范围内成立共同正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4030.html -
了解详情
它。[11]至二十世纪初,法院进一步限制该原则的适用。[12]然而,英国最终还是认识到上述限制并不足以弥补该原则的反逻辑性,于1957年的《杀人罪法》中 中的故意加入,只有透过客观客体的确定,才能确定故意的内涵是什么。[19]以伤害致死为例来说明,必须先确定行为人实施的行为造成对生命法益的危险,而且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509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