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有的国情等原因,使得本法适用中仍然存在诸多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广泛而热烈,本刊特约请有关学者,对其中之物权行为、 则应来自有处分权人之处。当然,如果留置权人不知情而与债务人(无处分权)达成协议,有所有权之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第106条第1款),也可因此而取得所有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1062.html -
了解详情
不受其约束,这就不能很好的保护抵押权人的利益。因为合同无效,受害人无法要求违约赔偿。那么在采登记对抗主义的场合,问题是否得以解决了呢?回答也是否定的 就我国的物权立法而言,我们应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鉴于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受到诸多批判,而且其功能亦可以由公示公信、善意取得等制度来弥补,故予以抛弃。 参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0487.html -
了解详情
、相邻关系和共有,最后规定所有权取得的特别规定,其中规定了善意取得等制度。这里争论最大的就是所有权类型的三分法问题,这个问题也请同学们注意研究。 第 的方式不同,方法也不同,主要是利用财产对债权进行担保。这一部分规定的基本内容是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和让与担保。专家认为,还应当规定优先权,发挥这种优先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822.html -
了解详情
的善意保护效力;四是交易风险的警示效力。 第一节物权变动的形态及其规范模式 物权变动的含义 物权的变动是物权法上的重要而基本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物权并非 真实的权利状态不符,法律对信赖公示的善意第三人从公示的物权人处所取得的权利仍予以保护。具体说来,物权公示的公信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权利正确性推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729.html -
了解详情
在物的担保中,于自己物上设定的担保(让与担保、所有权保留)较之于他人物上设定的担保(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更安全、更可靠,那么,转交付制度无疑 意外事件为条件转交契书给受让人,关于所有权何时转移的问题有多种观点,更合乎逻辑的观点认为:受让人于特定事件发生时取得所有权。例如,转让人将契书交给转交人,指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4848.html -
了解详情
受遗赠或遗产信托受益人对继承人或其他受托人通过继承取得的财物享有的特别优先权,贷款人对用贷款盖成的建筑物享有的优先权等就债务人的特定动产与不动产上存在的 ,并呈衰微之势,以至于没有必要加以规定? 与此相关的问题还有,优先权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具有怎样强烈的立法需求,以致非规定它不可?优先权具有何种特殊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4568.html -
了解详情
制度,就是要将国有企业改造为公司,于是产生我国物权法是否应当规定公司法人对其财产的所有权的问题,理论界对此确实也存在不同看法。关于公司财产,实际上涉及两个问题:一 其他物权稍弱,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否定其所具有的物权属性。事实上,整个物权的追及性随着善意取得制度的建立已经大大减弱,尤其是在动产方面,其追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3816.html -
了解详情
使用权;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其约定抵押的效力问题,根据我国物权法规定,并不产生抵押权。其理由是: 第一,我国在不动产 的缺憾。既然法院法律文书对物权变动是物权公示原则的例外和补充,如善意第三人出于对不动产权利登记簿的信赖而从原权利人处受让该不动产,可以对抗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630.html -
了解详情
无需转化。 二、动产浮动抵押制度适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动产浮动抵押虽有制度上的种种优越性,但其浮动性的基本属性使得抵押权能否实现存在很大风险。在实践中,如何既 ,同时我国物权法第一百八十九条并不区分买受人的善意和恶意,即使第三人知道设定了浮动抵押,也可以取得相应权利,因此财产控制与立法宗旨不符。禁令原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117.html -
了解详情
顺序受偿规则不同。但笔者认为,此类问题难以出现,因为同一动产上同时设立抵押权和质权,可能存在其中一项权利或抵押权或质权无效的情形,无效者必丧失优先受偿权 信用、等价有偿、善意取得、善良风俗等原则,是否遵守了公平交易和交易习惯、商业惯例等方面来判断;三是看是否支付了合理价款和交付、占有了抵押的动产。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03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