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公开,便于民众及时知晓。 3. 指导性案例应由最高人民法院确立规范的格式。众所周知,裁判文书的改革乃是近些年来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作为指导性案例更应该具有统一、规范 监督程序提出抗诉并引起再审的权力。具体参见赵钢、朱建敏:《论民事抗诉程序价值取向的重构及其程序设计》,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5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733.html -
了解详情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十六章规定的“审判监督程序”,是对生效法律文书发现错误,依法再次进行审理时所适用的程序。其主要制度为:1、再审主体。提起再审的主体 的增加和系争实体利益的减损、消耗。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对于生效的民事裁判,一旦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发现“确有错误”或认为符合法定条件,即可依法启动审判监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913.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解释的客观性的监督以及立法者意志领会程度的监督;法律适用的逻辑性监督;裁判文书的说理性监督;法律政策以及司法政策的把握程度的监督;等等。这些 可以得出结论认为,检察机关的事后监督模式存在着理论上的困境。 七、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转轨 中国社会处在转型时期,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检察监督制度也同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934.html -
了解详情
一审、中院二审,又再经过中院提起再审、省高院又再次作出提审,这种不断更迭法院裁判文书的做法,不仅体现不出我国法律所规定的两审终审制,而且也很不尊重前 超过3个月。五?应当明确规定检察院抗诉的条件和范围。由于《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院对四类生效的民事裁判提起抗诉的理由与条件过于笼统,且未规定检察机关抗诉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59.html -
了解详情
有使债务不履行的可能性增大,也成为日后酿成纠纷,进行诉讼的导火线,并最终导致民事裁判生效后执行难的重要根源。 综合上述,应该说,担保法在民法体系中的地位 保全制度的要求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 其次,对债务人拒绝执行有法律效力文书的行为缺乏有效的处罚手段。大多数崇尚司法优越的国家,都将法院的司法行为视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685.html -
了解详情
效应。无论是民事诉讼中的求真意志还是推定的合理运用,都是为达到说服,即提高民事裁判的可接受程度。 【关键词】推定;假设;真实;规则;经验法则;说服 【 ,那么案例指导制度可称为非正式制度,即示范和指导实际办案的思维理念、行为习惯和文书格式等方面的制度。参见杨雨泽:《在实践中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导制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9106.html -
了解详情
几乎不可能,检察机关的审查决定具有终局性,检察抗诉成为改变生效民事裁判的最后机会。因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05条规定,除非存在第200条第1项、第 一项争议事实的调查核实过程尽量安排当事人参与,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增加审查决定文书的说理性等。最后,还要注重风险研判,健全预警机制,落实重大案件报告制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1622.html -
了解详情
与判例法之判例的本质区别,还表明其有别于大量的普通案例的特殊品质。在民事裁判活动中,指导性案例不但具有解释法律、填补漏洞以及补充价值的作用,还兼具创设 对法律规范含义的探索与解释。法官审判案件、正确地理解法律并把它展现于裁判文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法律解释的过程[2]从这个意义上讲,指导性案例本身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9035.html -
了解详情
,可与台湾省有关方面通过适当途径,妥善解决相互委托代为一定的诉讼行为、送达诉讼文书和执行等问题。1998年5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更是以司法解释的形式( 对其以将予执行的判决所依据的同一行为再次审判。 [19]虽然目前两岸之间已经对民事裁判的效力持积极承认的态度,但从实际情况看,台湾地区法院对大陆法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3574.html -
了解详情
本质。一方面,通过这种信息传播,当事人和法院可建立联系,有机互动,并以此促进民事程序的展开。另一方面,检验公告送达效果,也要看相关诉讼信息是否有效传播, 审理程序,否则就陷入程序违法。此种情况下,民事程序继续运行就有赖于公告送达:从受理过渡到开庭审理,从裁判文书作出到生效案件的执行,没有诉讼信息的公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79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