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保护。它将行政行为看作是民事诉讼中的诉讼证据,通过对行政行为内容的审查和认定来确认当事人依据行政行为主张的民事权利是否合法有效。该观点否定了行政行为 可以看出,其民事审判机构对于行政行为的审查强度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民事审判一般不直接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作出判断。基于普通法院与行政法院在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7950.html -
了解详情
迅速爆发的激情犯罪来说,行为人实施犯罪时往往缺乏冷静、理性的思考和判断,犯罪后则通常都有悔改之心,易于改造,其主观恶性及人身危险性相对要小一些,因此, 自己的意志而主动将自己交付国家追诉,表现出其所具有的接受国家审查和裁判的自觉性,进而体现出一定的认罪或悔罪态度及其人身危险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减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4404.html -
了解详情
较典型的诉讼契约,尽管其正当性受到一定的质疑。而从大陆法系部门法的视角,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诉讼契约现象。在三大诉讼中,基于私法 的效力认定及拘束力表现 大陆法的传统理论认为,证据的收集、运用及对证据的审查判断,是诉讼公法性的体现,属于法官的专断领域,不允许当事人通过合意变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3312.html -
了解详情
两可性,有的是一方当事人或双方当事人为维护自身利益作虚假陈述,或举假证,造成对证据的采信困难。在此种情况下,法官却不能拒绝判决,又要受审限的限制, 另行组成合议庭对案件进行审理。 (2)对申请再审案件进行审查。包括形式上的审查和实质上(再审理由)的审查。形式上不合法的,以裁定驳回申请;实质上不合法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505.html -
了解详情
任何败诉的风险,因而不可能成为证明主体。 在诉讼实践中,由于法院承担着审查判断证据的责任,必要时也需在法庭上讯问被告人,询问被害人、证人等。但是法院进行 机关及其办案人员。证明客体为案件事实。证明过程包括侦查、起诉和审判的全部程序。参见陈光中:刑事证据制度与认识论,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4661.html -
了解详情
,由法官结合个案依据侦查人员违法的主观意图、违法情节以及证据的重要性和案件的重大性等因素综合判断是否排除该证据,惟查实施刑事诉讼之公务员,因违背法定程序 违法的抗辩时,由法院基于澄清义务而依职权调查取证,可以对诱惑侦查的合法性进行有效的审查与认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检察机关举证能力之不足。 第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803.html -
了解详情
文本错误。第二,没有考虑民主刚果政府与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之间的有关重要征表。第三,就《规约》第59条第2款[90]而论,预审分庭在评估民主刚果有关法律 会变成一种证据、意见和可适用法律的重复审查(revisit),造成严重的诉讼拖延。在审判开始之前,审判法庭也不能就事实或法律问题作出详细审查和决定。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962.html -
了解详情
的;而判定其是否真实的标准是看证据是否与案件的客观实际情况相符合。①因此,司法人员只要依法正确收集、审查和判断证据,完全有可能对案件事实作出 弘.证据法论坛(第一卷)[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 [3]陈光中等.刑事证据制度与认识论[J].北京:中国法学,2001(1). [4]樊崇义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410.html -
了解详情
扣押和电话监听等职权,改由法院进行审查和决定。[15]这一改革,对于我国进行刑事司法体制改革、确立刑事司法审查原则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三,落实联合国刑事司法 证明的理解自然意味着证明就是查明。见陈光中、陈海光、魏晓娜:《刑事证据制度与认识论》,《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不过,现在法律真实说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000.html -
了解详情
的风险可能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数据输入人员的动机和其所受过的训练,录入信息的数量,以及程序被监控的质量。[3]作为刑事证据的一种,我们主要关注以下两种可能 有将问题化简为繁之嫌,使得原本不能容纳电子证据的各种传统证据类型膨胀,这将导致传统证据在审查判断等程序上的繁琐化。 笔者认为,准确认定电子证据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84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