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破坏了整个法律公正、公平、社会正义。谈合同法的不足,一定要提到“情势变更原则”的废存问题。“情势变更原则”从第一个草案设计了这个制度之后,也 奉行改革开放政策、走市场经济道路的国家必须要“依法治国”。合同法从立法指导思想到法律基本原则再到具体的制度设计,无不体现了民法的精髓:“自由”、“平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981.html -
了解详情
到“预见性”的有二项。一是涉及到造成违约行为的原因的可预见问题;二是违约损害后果的可预见问题。前者受《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制约,后者受《合同法》 了违约人的部分违约后果,这显然是不公平的。那么,提出“预见规则”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预见规则”是合同“意思自治”基本原则的延伸。波蒂埃在《债务论》一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945.html -
了解详情
变更的,应依重大误解解决。合同履行完毕亦不能发生情事变更原则适用问题,因为情事变更原则是对合同效力的限制,既已履行完毕自无效力可言,当然就谈不上情事变更问题 反之,不能限制过严,在实际效果上取消这一原则的适用。四、情事变更原则的效力情事变更原则在合同法上的意义,在于避免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因情事变更产生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581.html -
了解详情
相互享有继承权的规定,应为无效。三、本案应适用《民法通则》关于民法基本原则的规定,不应适用《继承法》。笔者分别对以上三点提出质疑,求教于大家。质疑之一 》与《合同法》不一致的地方,不能适用合同法,难道应适用《民法通则》?在梁慧星和徐国栋两先生的倡导下,民法基本原则为“帝王条款”,为法官的“空白委任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281.html -
了解详情
可依更会导致法官滥用权力。另外在上述提到的我国适用该原则的情况中,最高人民法院所引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 初衷相违背。还有学者提出“由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确认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既可以解决当前此类纠纷频发但又不宜以不可抗力论的实际问题,又不违背现行民事立法的相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564.html -
了解详情
年第5期;史浩明:“我国合同法应确立情势变更原则”,《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耀振华:“情事变更原则的适用”,《法学研究》1992年第4 司法实务固守传统见解,彭凤至女士对此亦有批评。)我们也应当接受这种见解,这不仅关系到不可抗力的适用范围问题,同样也关系到不可抗力与情事变更能否同时发生的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896.html -
了解详情
的〔14〕,并“都是从不同侧面对民事法律关系和基本原则的保护,充实和发展,或者为它们的完满实现提供必要的法制条件和环境”〔15〕。民法之总则,不仅是“私法 法的交易法、任意法性质与侵权法不相吻合;债权法体系主要以合同法为中心建立起来,其规则不完全适用于侵权行为;将侵权法置于债法中,不利于侵权法的发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943.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后果,对该受让人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而且这一结果也与物权公示原则的公信力相左。 占有的公信力是善意受让人取得权利的基本逻辑依据,但是其并非是善意取得 北大法律信息网)。 第三,善意取得制度对几种特殊动产的适用问题。对于某些特殊的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也有其特殊之处,具体如下: 1、善意取得制度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520.html -
了解详情
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现实情况,确立适当的评价标准。 目前的主流教科书实际上尚未认可意思(私法)自治原则为民法的基本原则,在绝大多数教科书以及法律文本中出现的 原则与意思自治原则的区别,自愿原则的适用范围有限,无法向作为私域的市民社会提供对抗公共权力侵越的机制。这个问题在原本的个体权利和在公有制财产之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456.html -
了解详情
通盘的掌握,从而避 免陷入只见具体规则不见原理原则的沼泽。第二,民法典总则通过对民法基本原则的规 定,把民法的价值与理念确立为立法、司法与守法的 的“一般规定”,规定了民法典制定的目的,调整对象 ,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以及民法典的适用原则,笔者认为,草案总则的这一章节应当加 以充实: 1.应当规定民法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13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