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犯罪而未遂的,可以减轻其刑,但基于自己的意志而中止犯罪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刑罚”。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刑法典第23条第二款规定:“未遂可以比照既遂从轻处罚 的事实状况已发生了改变,由于这种改变才导致行为人行为的停止,故应认定为犯罪未遂。笔者以为,对大部分犯罪人而言,遇熟人而放弃罪行并非出于真诚悔悟及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227.html -
了解详情
非常典型,第24条第1项规定,“行为人自动中止犯罪或主动阻止犯罪完成的,不因犯罪未遂而处罚。如该犯罪没有中止犯的行为也不能完成的,只要行为人主动阻止 理论中也出现了若干新观点,例如有学者认为,由于行为人基于自己的意思,为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作出了真挚的努力,即使发生了结果,也说明行为人的责任减少了,因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542.html -
了解详情
实施的行为足以造成危险结果发生的危险状态,严重结果尚未发生,即构成既遂的犯罪”,或者更为简洁的称之为“以行为人实施的危险行为造成的法律规定的发生某种危险结果 完毕,客观危险状态出现后,但客观的危险状态尚不足以对法益造成损害之前,行为人自动中止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当然可以成立危险犯的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28.html -
了解详情
过程以犯罪预备开始。二是任意性,即行为人必须基于自由的意志而决定中止犯罪,外部障碍不能构成实质性的防碍,这也是基于刑事政策的考量,“在已经犯了罪 这一行为规范调整着人合理的预期,从而增加行为的有效性。以此观点省视预备中止的规定显然不具有调整“双重的偶然性”和“期望的期望”的实质功能。如前述预备行为本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22.html -
了解详情
同时具备“有效性”的特征,即行为人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有效地防止了他已实施的犯罪结果的发生。 具体到本文的论点而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危险犯是否存在 ,而且行为的客观危险性业已被排除;3.对这种案件作为犯罪中止论处,有利于鼓励犯罪人自动中止犯罪,尽力减小犯罪行为对社会所造成的实际损害;4.危险犯已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98.html -
了解详情
我就死在这",被告人凡某某随后松手起来,被告人王某从地上起来回家。(二)认定犯罪证据被害人陈述被害人王某陈述:2002年1月21曰晚7时许,其到本村 由于受到某种教育这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事实上,人所实施的任何行为的意志,包括决定中止犯罪的意志,都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人的意志活动虽然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4835.html -
了解详情
完全的、无条件的、彻底的,不是部分的、有条件的或暂时的。促使行为人自动中止犯罪或自动防止犯罪结果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1)真诚悔悟,认识到犯罪的危害性 的犯罪未遂形态。不能犯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刑法分则规定的某一具体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实行行为,但由于其行为的性质,致使其行为不可能完成犯罪,因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8099.html -
了解详情
教唆犯在实施完其教唆行为后,在其他被教唆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以后,虽其个人意图中止犯罪,但未能积极有效地阻止犯罪结果发生,也不能认为该教唆犯成立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的立法意旨相吻合。本案中,被告人黄土保同意洪伟负责组织对被害人实施伤害犯罪,应视为教唆行为已实行完毕。其后,洪伟为实施黄土保所雇佣的犯罪,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6980.html -
了解详情
以外的原因指并非出于行为人的意愿而是遭遇客观障碍,被迫停止。这是区别未遂和中止的根本标志。 比较常见的意志以外的原因: 1.被害人强烈的反抗。 2.被当场发现 疾病而停止(一般认为是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不是自动放弃)。 (三)有中止犯罪的行为(中止的客观性) 中止不只是内心状态的转变,还要求有停止犯罪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0592.html -
了解详情
避免犯罪结果发生,也就成立犯罪中止。在犯罪实行结束而犯罪结果没有发生时,因与犯罪结果发生还有一段时差,这时要中止犯罪,就不能仅被动停止行为 立法例,体察我国刑事制度的特色所在,进而回到解决自身问题的轨道上来,完善刑法分则共同犯罪罪数体系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的理论构建起指导作用,对于刑法的理论构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229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