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由当事人提出,法院只能以当事人提出的并经过充分辩论的资料为基础进行裁判。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直接决定法律效果发生或消灭的主要 上的要求,民事诉讼法中所确立的辩论原则抛弃了辩论主义的实质性内核,而只是保留了仅具形式意义的宣言式的“辩论权”,法院的裁判不再受当事人的辩论内容的拘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566.html -
了解详情
进行深入审查后,才能确定其是否构成认定事实错误或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那么此时最符合程序效率原则的做法自然是直接依法改判,根本不存在再发回重审的必要。 载《诉讼法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2期。 [5]潘剑锋:衔接与协调:民事诉讼法中相关制度的整合,载《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6]傅郁林:繁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8688.html -
了解详情
事实的认定,依我国民事诉讼法,法院先行认定合同无效的行为就不能视为判决;如果是对当事人诉讼请求的裁决,法院的该行为就是判决,但其原则上应当以当事人提出了 上的确认判决,而是一种独立的判决种类。中间确认判决作为一种制度确立于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其立法内容应当作全盘考虑。 (一)适用范围和条件 无庸置疑,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977.html -
了解详情
学者将其称为约束性辩论原则,而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所规定的辩论原则由于仅仅是一种赋予当事人形式意义的空洞的辩论权的原则,其辩论的内容对于法院没有约束力,就 心证原则。法院无须等待当事人对间接事实加以主张,便可直接自由地予以认定。如果把间接事实也作为辩论原则的适用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就会成为对法官自由心证主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784.html -
了解详情
确定事、物之现状有法律上利益并有必要。该类型是台湾地区新修正《民事诉讼法》所增加的内容。依其368条第一项后段规定:就确定事、物之现状有法律上 的效力,准确地说,是证据保全程序的结果在诉讼程序中,法院能否直接作为裁判的基础?是否需要重新进行证据调查?对此,台湾《民事诉讼法》第375条之一仅对讯问证人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988.html -
了解详情
上诉权的主体过于单一之故,该章的大部分内容实际上为判决之上诉而设,裁定之上诉审程序在民事诉讼法中的应有位置没有予以重视和凸显。不难看出,就上诉审程序 之审理期间。(2)对于裁定之上诉案件的审理,可规定以任意的言词辩论为原则,而不是必须经过言词辩论程序。现行民事诉讼法关于在法定条件下二审法院可不必开庭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5007.html -
了解详情
民事法律关系在民事判决书中核心作用的观点是有害的。 实际上,现行民事诉讼法中关于判决书的规定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诸如诉讼费用内容应与判决书分离、如 多变性特征,使法律失去应有的稳定性与严肃性;但是,从另一方面说,如果民事判决书格式规定过于原则,又会失去可操作性。鉴于此,民事诉讼法立法改革时,应该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768.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法》规定:在当事人询问结束以后,审判长可以对证人进行直接询问(旧《民事诉讼法》第294条)。新《民事诉讼法》又进一步改为:审判长认为适当时,在听取当事人意见 ,互相进行反驳和答辩。[19](P 65) 我国的辨论原则是从原苏联民事诉讼法中移植而来的,而原苏联的辨论原则则是对大陆法系国家辨论原则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536.html -
了解详情
程序法、家事审判法、非讼案件程序法等已从民事诉讼法中脱离出来,实行各自不同的原则。我国不一定都单独立法,但根据民事诉讼中的处分权之行使在上述程序中 认之限制或禁止,辩论范围之限制,法院均可行使职权。为查明真相,必要时可以强制当事人到场,从而使当事人可处分的内容受到限制。这表明在涉及身分关系与能力关系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3128.html -
了解详情
民事法律关系在民事判决书中核心作用的观点是有害的。实际上,现行民事诉讼法中关于判决书的规定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诸如诉讼费用内容应与判决书分离、如法官 多变性特征,使法律失去应有的稳定性与严肃性;但是,从另一方面说,如果民事判决书格式规定过于原则,又会失去可操作性。鉴于此,民事诉讼法立法改革时,应该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9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