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重性。一方面,教唆犯行为客观危害性通过实行犯行为表现出来,教唆行为通过实行行为与共同犯罪结果发生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具有间接性,因此教唆犯具有从属性;另一方面,教唆犯 又自动放弃犯意,也未进行犯罪预备;(3)被教唆人产生犯意并进行犯罪预备,在预备阶段自动中止犯罪,或被制止构成犯罪预备;(4)被教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627.html -
了解详情
。一方面,教唆犯行为客观危害性通过实行犯行为表现出来,教唆行为通过实行行为与共同犯罪结果发生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具有间接性,因此教唆犯具有从属性;另一方面, 自动放弃犯意,也未进行犯罪预备; ( 3 )被教唆人产生犯意并进行犯罪预备,在预备阶段自动中止犯罪,或被制止构成犯罪预备; ( 4 )被教唆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709.html -
了解详情
其伏在受害人身上做性行为动作,明显带有猥亵、侮辱性质,应视为其行为已经在犯罪过程中转化为强制猥亵、侮辱妇女性质,应当以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论处。 第二种 其它方式实施了对受害人的侵害。因此,丙的行为不应认定为中止犯罪形态。 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其特征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815.html -
了解详情
其伏在受害人身上做性行为动作,明显带有猥亵、侮辱性质,应视为其行为已经在犯罪过程中转化为强制猥亵、侮辱妇女性质,应当以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论处。第二种意见 其它方式实施了对受害人的侵害。因此,丙的行为不应认定为中止犯罪形态。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其特征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100.html -
了解详情
报警时,由于当时情况紧急,高某已不可能冲出歌厅,所以其所能采取的最好中止犯罪的办法就是报警、3、高某打电话报警的行为没有受到任何人胁迫和指使,完全是 孙某的行为具备聚众斗殴的构成要件;应认定为聚众斗殴罪,并且是持械斗殴,应属严重犯罪行为。本案中;歌厅一方还因斗殴致死一人并且双方多人受重伤,依照我国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957.html -
了解详情
,故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时,不再适用刑法总则关于未遂犯的处罚规定。但是,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行为人自动中止犯罪,避免了严重后果的,应认定为犯罪 。若认为上述罪名属于具体危险犯,意味着只有在行为产生了现实危险时才成立上述犯罪。从司法实践中看,事实并非如此。只要危险物质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即使距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2118.html -
了解详情
所预期结果的,是未遂犯。第24条第1款规定:行为人自动中止犯罪或主动阻止犯罪完成的,不因犯罪未遂而处罚。 可见,在未遂犯的条文中普通未遂与中止未遂 未遂是由于行为人自己的原因所造成;然而对于普通未遂(狭义未遂)而言,它是犯罪未遂所不可或缺的特征之一。尽管其立法表现形式不同,例如法国、西班牙明确规定了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456.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分则规定的足以造成某种危害后果的危险状态的行为,即使严重结果尚未发生,也构成犯罪既遂。②抢劫罪侵犯的客体为复杂客体,即不仅侵犯了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也侵犯 ,但主要是其主观上有放弃抢劫的因素。对被告人进行处罚,我们要分析客观原因,更要分析主观因素。再说,中止犯罪是犯罪的一个形态,指的是一个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597.html -
了解详情
里屋还有人在报警,拿起砍刀落荒而逃,自动有效地放弃自身能够继续抢劫的行为,属于抢劫中止。 第三种意见认为,黄某听到里屋还有人在报警,因为害怕被警察抓获受到惩罚, 《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构成犯罪中止,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必须在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6763.html -
了解详情
教唆者之间产生关系,同时使得教唆犯的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性暴露于世,因而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又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具有相对独立性。根据这种相对独立性,教唆犯实施教唆行为 的中止形态;被教唆的人在着手实施犯罪后犯罪未遂或者自动中止犯罪。然后通过对几种特例的分析得出应对第29条第2款作出适当的限制和修改,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25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