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判决’”,[39]所以有经验有资历的转业军人和干部更能体察到社会的一般观念对某种危害行为的社会相当性评价。换言之,在农业社会,熟人社会,由于社会结构 的文字记载或者文义规定之外对条文进行补充来判断行为的违法性。参见刘艳红:《开放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237.html -
了解详情
刑事责任呢?这仍然是原因自由行为理论所关心的问题。 综上可知,追究上述两种人在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状态下实施的危害行为的刑事责任,从表面上看是 )根据此解说,原因自由行为的故意、过失, 乃是指基于自陷于精神障碍状态以前所存在的,使犯罪事实发生的故意或过失。其二,认为应具体分析加以确定。因为原因自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38.html -
了解详情
,也应视为不满14周岁,不能追究刑事责任;同样,对16周岁生日当天实施危害行为的,只能令其对法定的八种犯罪负刑事责任;对18周岁生日当天犯罪的, 某种犯罪,在行为人已满16周岁以后又继续实施相同犯罪的,是否应一并追究刑事责任?笔者认为,具体情况应当作具体分析。如果在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期间所实施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94.html -
了解详情
害的一面,是社会对犯罪危害行为和危害后果的一种物质的、客观的评价。恶极是指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特别大,通常表现为犯罪分子蓄意实施严重 “罪”与“赎罪”因素之比例程度,并以此作为影响犯罪人处理结局的根据,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对犯罪人作出恰当的处理。 我们设想,可以根据法定刑大致将“故意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49.html -
了解详情
分子在聚众斗殴犯罪中,其聚众行为是聚众犯罪实行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他所实施的组织、策划、指挥行为,不但直接影响着具体危害行为人的主观意志和行为,也与整个犯罪的后果 犯罪的主要是盗窃、诈骗和抢夺罪,因此本文就以盗窃、诈骗、抢夺罪为范例对集团犯罪转化犯的责任范围进行分析。根据《刑法》第26条第3款的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9304.html -
了解详情
,理论界存在着不同观点。笔者认为,人民监督员可以成为司法人员职务犯罪主体。从人民监督员职责、权限进行分析衡量,人民监督员通过对三类案件进行监督,其表决意见可以影响和 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为。 以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为标准,枉法行为可以分为作为形式的枉法和不作为形式的枉法。考察刑法第三百九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8947.html -
了解详情
分歧在于:单位组成人员(主要是下层雇员)在业务活动过程中给社会造成危害,而这种危害行为的产生并非经单位集体决定或单位负责人员决定,但却可以归因于单位代表 的界定多有疑义,并进而导致对单位犯罪的界定标准不一。第二,现代单位内部结构、分工的细化,实质上导致具体的业务行为的责权利落实到级别较低单位成员;单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7435.html -
了解详情
不等于行为对象,犯罪对象是为行为人所侵害的体现法益的载体(如误把猪当某人枪杀时的某人),而行为对象则是客观上行为人危害行为的直接指向(如误 这种联系具有客观性、相对性与先后顺序性、复杂性的特点,要结合具体案情分析。就本案而言,被告人纪某深夜打开煤气开关的行为导致煤气弥漫,加之被害人酒后睡熟,在深度睡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4729.html -
了解详情
差别,都是基于一个意思发动而实施的一个危害行为,其判断标准也必须从自然意义和社会通念上加以认定。但是,由于教唆犯本人不亲自实施犯罪,对教唆犯想象竞合犯的 的范围内的认定并无不同,这里就不再作进一步的分析。当正犯因出现事实错误而成立想象竞合犯时,仍然依据法定符合说来解决帮助犯是否也成立想象竞合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1952.html -
了解详情
偷时放弃了抢的意志,所以不能仅仅以锁门这一行为确定整个危害行为的犯罪性质,否则就违反了主客观相一致的定罪原则。[5](2)一些刑法学者认为:其一,张某锁门行为针对的 行为而并非抢劫行为;其二,该观点对于张某主观方面的分析也是错误的,本案中张某的主观方面是能偷则偷,不能偷则抢,即锁上门后,不管李某未睡醒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9598.html -
了解详情